在我国的南方,无论是旷野的山坡、山谷林缘,还是稀疏的林下、河滩、路旁或草甸,都可以见到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具有独特的苦味,其根状茎或平卧或斜升,底部的叶片以莲座状排列,叶片的形状介于匙形和倒披针状匙形之间,两面都覆盖着细毛。而茎则是直立生长,上面的叶片较少,顶端的花序呈现淡紫色或粉红色。这种植物在民间有着多个俗称,如苦地胆、地胆草、地胆头和草鞋底等,其正式的学名是地胆草,属于菊科管状花亚科地胆草属,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地胆草的外形特征地胆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根状茎或平卧或斜升,长有众多纤维状根。它的茎直立生长,高度通常在20至60公分之间,常见二歧分叉,茎的表面覆盖着密集的白色长硬毛,触感稍显粗糙。地胆草的叶片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在花期时,其基部的叶片呈莲座状排列,形状似匙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度范围在5至8公分之间。叶片的顶端呈现钝圆状,而基部则逐渐变窄,并带有宽短柄。叶边则装饰着圆齿状锯齿,增添了几分精致。茎上的叶片数量较少且尺寸较小,形态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并且随着向上生长,叶片逐渐变小。值得一提的是,地胆草的所有叶片表面都覆盖着稀疏的长糙毛,而背面则密生长硬毛和腺点,这些细节特征使得地胆草的叶片在形态上独具一格。花:地胆草的花序为多数头状花序,它们在茎枝的顶端聚集成团球状。这些花序的基部被三片绿色的叶状苞片所环绕,这些苞片呈卵形,长度大约为公分,上面明显地生长着脉纹、长糙毛和腺点。总苞狭窄,总苞片的颜色为绿色或上端带有紫红色,同样覆盖着短糙毛和腺点。每个花序上有4朵花,它们呈淡紫色或粉红色,花冠的长度约为8毫米,其中管部的长度约为4毫米。地胆草的花期跨越7月至月。果实:地胆草的果序呈现球形,其内的瘦果为长圆状线形,长度约为4毫米,顶端部分被截形,具有明显的棱角。冠毛的颜色为污白色,长度大约为5毫米。地胆草的花朵凋谢后,便会结出这种果实。
地胆草的分布与生长环境地胆草在我国众多地区均有分布,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新乡)、湖北(来凤)、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和香港等。这种植物偏好生长在旷野的山坡、路旁、山谷林缘等开阔环境中。地胆草对光照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更偏向于阳光充足的环境,同时也能耐受一定的阴凉。它主要采用播种、分根和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
地胆草的用途地胆草的根系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这一特性使其在我国南方的民间常被用作煲汤的食材。同时,地胆草的全草和根部均可入药,夏秋季是采收的季节。其药用历史可追溯到《生草药性备要》,这部古籍中首次记载了“苦地胆”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岭南地区,地胆草一直被视为民间草药,并一直沿用至今。直到年,《中国药典》才正式将其收录其中。地胆草,其独特的苦辛味与寒性,赋予了它清热、凉血、解毒以及利湿的卓越功效。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地胆草内含有地胆草种内酯、异地胆草种内酯、乌苏酸、羽扇豆醇、苜蓿素、槲皮素及绿原酸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得地胆草在药用领域展现出显著效果。然而,使用地胆草时务必遵循医嘱,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