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岁月里,地胆头一直被客家人誉为“土人参”,其炖猪肉的食补效果备受推崇。地胆头,又称地胆草、苦地胆、药丸草,在客家话中被称为地斩头或红花地斩头。这种草药具有凉血清热、利水解毒的显著功效,常被用于治疗鼻衄、黄疸、淋病、脚气以及水肿等病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体虚者应避免使用,寒症患者也不宜服用地胆头,孕妇在使用时也需谨慎。地胆头,这一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拥有二歧分枝的茎,枝干稀少却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其根生叶片常呈皱缩状,色泽黄绿,多生长于山谷、村边及路旁。地胆头全草均可入药,其药性独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的显著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地胆头常被用于治疗感冒、菌痢、胃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结膜炎以及疥肿等多种病症,疗效显著。地胆头的干燥全草,其根茎短而粗壮,长度约为至2厘米,直径约5厘米,表面覆盖着紧密贴伏的白色绒毛。根生叶呈现黄绿色,形态多样,有的是匙形,有的是长圆倒披针形,叶面稀疏地分布着白色长毛,纸质带有一定的柔韧性。茎部呈圆柱形,直径2至3毫米,常被剪断,断面呈现中空状态,而茎生叶则相对较少且叶片较小。
功效地胆头具有凉血、清热、利水及解毒的效用。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以及蛇虫咬伤等多种病症。地胆头鸡汤,这道充满客家风味的特色佳肴,以其独特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备受推崇。将新鲜的鸡肉放入滚烫的地胆头鸡汤中慢煮,只需20多分钟,便可品尝到那扑鼻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原料:地胆头25克,鸡肉90克,姜一片,红枣两颗,油盐适量。
制作步骤:将地胆头彻底清洗干净,同时鸡肉也要洗净并拭干水分,之后切成适口大小的块状。在煲内注入足够的清水,放入准备好的所有材料,用大火煮沸。煮沸后,用勺子撇去浮沫和浮油,然后转小火慢煮40至60分钟。注意,在煮的过程中水要一次性加足,要浸过所有材料,避免中途加水。煮好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油和盐进行调味,即可享用。
营养价值地胆头,这一草本植物,不仅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更能滋阴补肾、祛风除湿。常饮地胆头鸡汤,可有效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提升抵抗力,让你远离感冒困扰。这款鸡汤以清淡口味为主,搭配新鲜的土鸡,香气四溢,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享用。经过温火慢熬的地胆头鸡汤,再加入新鲜的蔬菜,更是营养丰富,健康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