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由于胃肌与腹壁张力松弛,导致站立位时胃的位置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胃下垂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型者,也可见于产妇、老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轻者多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饱胀、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嗳气、上腹痞满不适、腹部隐痛及便秘等。症状常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
中医辩证胃下垂:中气下陷、气虚饮停、气阴不足、肝郁脾虚
中医对胃下垂的认识由来已久,如《灵枢·本脏》篇云:“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肉不坚者胃缓。”意为身体肌肉坚壮者胃厚;肌肉消瘦者胃薄;肌肉消瘦与身材不相称、肌肉不坚实则胃下垂。其后,历代医家虽未对本病作专篇论述,但普遍认为,本病乃长期饮食失节、七情内伤或劳倦过度,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宜而发病;主要治则为益气升陷,健脾和胃。
胃下垂从病位上看首属脾胃,涉及肝、肾和肠等脏腑。病机虽以脾虚气陷为主,但常兼有肝胃不和、气阴两虚、气虚兼瘀、胃肠停饮等。临床多见气虚、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相互夹杂,所以在考虑脾虚气陷的同时,也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yf/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