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
三
9素描枫香林
外地人到洛龙旅游,除赞美洛龙古镇外,对那一片枫香树无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欣赏的或许是,枫香树每棵有两人合抱大的粗硕与挺拔、一片枫香林摩肩携手的交融和春绿秋红的激情丰采。相传丁姓最早拓土开辟丁家坝,以等阳坝为发祥地,最初居住回龙寺一带,至今流传着曾泽坚打龙的传说。洛龙河畔既已打出了龙,龙或留驻于此地或顺流而走,惠默祖师口中念念有词,将龙稳住,丁姓协力在左侧回龙寺修筑一座十二米高的石塔,将龙镇住,留住了落龙,洛龙于是成为风水宝地。而住居洛龙街上的吴姓则同时在洛龙河岸右侧栽植百余棵枫香树,年后的现在已然蓊郁成五十四棵枫香树,不仅成为地名枫香林,还成为了洛龙地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洛龙人,包括那些在洛龙小学读过书的非洛龙人,对枫香树却是充满敬意,倍感亲切。他们把枫香林看作那时的校园,仰面把高大的枫香树看作老师,微风中簌簌作响的每片树叶,至今依然诲人不倦;俯身把自己视为那时的小树,高大的枫香树就是现在的自己。
他们甚至把学校教育视为生命中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说文解字》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教育”从此成为常用词。年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年科举考试停止,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老师一词原为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明清以来称教师为“先生”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教育对象,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责任淬炼人和塑造人的灵魂,负重优化和重组人的精神品质。
温故而知新,凸显善和爱的潜能;回望而感恩,汲取奋进力量。
枫香林常在,枫香树红枫似火。
10“弹坑”教育
民国二十九年(年),时年6月24日下午2时许,此时洛龙小学正在上课。师生们听见飞越洛龙上空的隆隆声,出教室驻足观看,共有飞机21架。事后得知是侵华日军飞机,并在飞经洛龙偏岩沟上空时投下一枚炸弹,炸出一个深坑,于是组织师生前往现场,进行爱国教育。
抗日战争始于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自此抗战全面打响,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抗日战争历时九十七个月又三天,共八年,故称八年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为抗日战争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抗日战争中,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成为爱国主义最强音和主旋律。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洛龙小学时任教导主任石干庭写有《观日本敌机投弹之感言》,老师牟树怀和柯之盟分别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豪杰英雄论》诗文,至今被学生传诵。现将《观日本敌机投弹之感言》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辑录于此:
观日本敌机投弹之感言
一一石干庭(道真玉溪大路人)
吾尝读史知五胡乱晋,金元合宋,何尝不叹息当时人民之痛苦也,然当时受蹂躏者不过长江以北,又未能惨自于东南也。今有日本妖魔崛起亚东海岛,自明清以来,垒为中国边患,琉球失、台湾割,而高鲜并,于是乎有兼并中国之野心。自九一八侵占我东北四省后,趋于得寸进尺、得尺进步。聚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在卢沟桥暴动,举兵进攻我内地,占我国都、侵我上海、将重要之城池商埠,侵占者不可胜数。续又于张其国威,大施残暴,必有侵占我区域内地,残杀我同胞、焚毁我房屋,种种惨剧难以枚举,最可惨处飞机航空内地,投弹轰炸,所打之处山崩地裂,房屋人民化为灰飞。
吾于某日在校授课,忽闻敌机炸弹之声,即往外观之,见敌机数十架,自南至北不识将往何处,未知。此时人声鼎沸,皆言二十余里之南县沟投下一弹,集学生数十人集往观之,见所打之处岩石崩塌数丈,石片飞至里许,四周树木烧炸一空,山下土坑堆满顽石。吾于此时大为感动,叙问诸生:“我堂堂大国,反受倭奴之惨杀,幸此地地广人稀,未受大害,不然落在城市之中,不知损伤又将如何?”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藏头诗)
一一牟树怀(洛龙殷家坪人)
打破强权快读书,
倒悬危急一杯壶。日趋胜利援多助,
本着精神把贼诛。帝德参天推一丈,
国头不报负头颅。主人翁是全民众,
义正辞严复故都。
师生现场同仇敌忾,激发一生爱国热情。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老师就是这样,用青春浇灌着祖国的希望,用无私演绎着教师的伟大,用勤奋传递着智慧的火种,用生命谱写着人生的辉煌。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强我中华,砥砺前行。都说教育是一棵树唤醒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师滴血的疾呼与呐喊。
11“鳌尖”教育
鳌尖凌空展翅,气质庄严,位于建筑物挺拔高耸的顶端。
年6月,洛龙小学师生开展洛龙古镇调查活动,由老师廖治录、冉礼贤领衔,就黔北地区自明清以来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生活变化进行调查,其调研成果获贵州省教育科技活动比赛一等奖。师生现场了解和梳理古镇建筑规模及现状,漫步于青石和鹅卵石铺就的街衢、巷道,穿行于雄伟建筑的三合院、四合院,搜寻历史留下的痕迹,探析文化沉淀的瑰宝,无不惊叹古镇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古朴的建筑,精致的饰纹,尤其是建筑顶端的鳌尖,俯仰之间油然而生敬意,让师生情动于中,铭记于心,经久难忘。
鳌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淮南子.览里》曰:“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曰:“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一说龟头鲤鱼尾的鱼龙,另说海里的大龟,还说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鳌当为龙头、龟身、麒麟尾。而《楚辞·天问》篇对此而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传》中亦曰:“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
古建筑飞檐翘角,屋脊安放兽件,玲珑雅致,而鳌尖必高居于房顶。尖指锐利末端或细小部分,喻指出类拔萃之人或事物。比如:鳌里夺尊(杰出人物中佼佼者)、独占鳌头(首位或居第一)。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千古名篇《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就《古原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的成长依附于教育,教师功不可没。魏晋时期曹植有《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曹植这七步之内二十个字是他的哥哥曹丕逼出来的。如此看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极其重要在于,不但要突出早而且还要突出严。
洛龙历史文化厚重,洛龙人仁慧而睿智。置身其间,万物闪亮,随处高悬启示。
洛龙教育多有尖子生亦多佼佼者,来自历史文化浸润,亦来自古建筑鳌尖指引。
12“免检”教育
野猪坡遍地绿茶,洛龙茶场绿韵葳蕤。
洛龙茶场二十世纪50年代始建于南县沟,名南县沟茶场,亦称关口茶场。年7月迁址野猪坡,名野猪坡茶场,后称洛龙茶场。茶场由四坪片区和野猪坡片区组成,北高南低,多沟多岭。野猪坡片区南北长,西东短,坡度平缓,呈现五沟五岭地貌。茶场整片土地辽阔而肥沃,总面积达亩,距洛龙集镇13公里,距道真县城69公里。茶园与作物相间,林木与茶园共生,道路纵横,公路环绕,绿韵旖旎,绿茶飘香,鸟语花香,蜂蝶迷恋。到80年代初,职工从建场初期13人增至多人,总人口达人。茶园栽培云雾茶,植茶面积增至近亩,年产茶叶2多担。云雾茶多为出口产品,品质得到认可和赞许,成为出口免检产品。
免检是一种认可与信任,也是一种品质的诚实和纯粹。
洛龙以洛龙茶场为傲,洛龙中小学学生以洛龙茶场为荣。滋润心灵,影响深远。
洛龙茶场为国营茶场,职工来到茶场属于当地社会招工、非农安排和县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来自农村,或来自城市,均为当时知识青年。另有孤儿,先后安置人,到茶场时最大17岁,最小只有7岁。上世纪70年代,洛龙茶场设立风洞、竹林坪两个知青点,分别以连、排、班建制编组,知青有的来自道真县域,还有遵义、贵阳知青前来落户。
仰望洛龙茶场,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位居蓝天白云之上和欢声笑语之中。他们有知识有文化,看着白云飘飞,自有歌声悠扬,同样是劳动,但多么不同,无比神秘而令人遐想与向往。他们坐着拖拉机来到洛龙古镇,在古街上漫步,举止文明,谈吐优雅,服饰领当时风尚,与当地人一样而又不一样,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无限仰慕而让人思索与奋进。
年动工兴建吊脚至洛龙公路,年通车,洛龙至大塘12公里公路年开始修筑。洛龙地域通公路前,洛龙茶场人在道真县城拆解东方红拖拉机,沿县城至洛龙最短路径,一行人力经毛香坡,过梅江、河口和凌霄,翻越大堡山,大汗淋漓到达洛龙,又肩扛到野猪坡,组装成功后,“突、突、突”地响动。那一番历程,那一种威仪,对于茶场人是艰辛与荣耀,对于洛龙人尤其是学生则带来诱惑和振奋。
那时想听的事是洛龙茶场的故事,想看的人是洛龙茶场的文化人。文明成熟的标准必须有文字,中小学生作文写的是洛龙茶场和洛龙茶场的人,在饱含文化孕育和知识熏陶的文字里,仿佛看见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13举人树启示
枞树,松科,狭义为松树。
松树是松科松属植物统称,常绿针叶乔木,雌雄同株。其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挺拔,树冠呈金字塔形。枝呈轮状,叶成针状,常以二针三针或五针为一束。松树刚毅勃发的神采,在中国山水画里占有重要位置,成为独立题材,在诗词中也历来为诗人所吟咏,感人至深。唐朝诗人白居易《松树》曰:“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雨水换来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幸而有西风吹来,松林因舞动的声音让人陶醉,情深意切地表达像松树一样顽强、正直,勇敢面对人生的的思想感情。唐朝诗人成彦雄《松》:“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松树闲立于苍茫山巅,显得峭拔出众。而陈毅借物咏怀组诗《冬夜杂咏》首篇名《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深情赞颂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以及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挺直的精神。
洛龙村有一个叫学堂的村民组,其地山坡东低西高向上伸延,坡土上凸现着松树密布的多个小山堡,山堡与山堡之间,耕作土地相牵相连,种植着茂密的庄稼。众小山堡中的一个以一棵别样的松树挺立于其上,以此区别于其他松树,也区别于其他小山堡。
当地人称松树为枞树,这个小山堡叫做枞树堡。
祖上进京赶考,回来时路经峨眉山,带回三株松苗,栽种在一个小山堡的山顶,小山堡从此得名枞树堡。松苗存活一株,此树与当地松树迥然不同,名黑松,因松树来源又名举人松。至今躯干苍劲,腰围3.3米,树龄余年。远望此树,古松耸立山巅,状如巨伞。黑松因山而秀美,山因黑松而壮丽,此松能和长白山美人松比姿容之婀娜,可与黄山迎客松比形态之优美。伫立于树下向上仰望,主干两丈处分两枝,两枝再向上两丈处,小枝均一律向外平展,但见松针密集,针叶如梳,翠绿而蓬勃。
如同画幅,洛龙人文锦绣。此山静谧,一只鸟“呿哩,呿哩,呿哩”而鸣,仿佛在说:枞树堡上举人松,山以松壮势、松以山有名。
而且多为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传说中受到滋润,在松树里获得启迪,树站着成人,人成长为树,地灵而人杰。洛龙人胸怀天下,矗立于美好家园,耸立于祖国大地。
四
14文脉绵延洛龙镇
薪火相传,心心相守。
古代称大地上起伏的山脉为龙脉,即地理脉络为地脉。中国最著名的龙脉为昆仑山和秦岭,龙的传说则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地大物博,陆地上众多高山大川横跨东西,海疆从南到北大面积覆盖,还有无数湖泊、草原、森林、戈壁、沙漠、滩涂和湿地。西北大漠孤烟和江南小桥流水媲美,青藏高原冰川雪地和华北平原原野丛林相互映衬,祖国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文脉乃山水万物的内在联系,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既是文化史,亦是心灵史和思想史。梳理地域山水、城镇与文化教育的关系,突出解读文化教育,旨在展示人文魅力,增强文脉凝聚力。尊重地脉文脉,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交融,每一块土地都是唯一的,每一块土地都有其最适宜的用途。或者说,每寸国土都是有用的,就像每个人都不是多余的一样。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洛龙镇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地带,位于黔北道真东北部,东与重庆武隆浩口镇毗邻,北与黄莺乡接壤,人称“黔蜀门屏”“北门要塞”,距道真县城54公里,距武隆县城47公里。其地域横贯道武公路和道武高速,公路凸现于山岗,古道隐藏于草丛,入黔入渝从古而今洛龙为必经之地。当地文化因融合而文化臻于完美,历夜郎文化、仡佬文化滋养,经巴蜀文化长期润泽,尹珍文化和神龙文化底蕴尤为浓厚。
青龙山和马头山因山势而名,以痴情的姿态站立,踮高脚尖,举高白云亦擎起蓝天;大堡山和磨盘山因形赋名,以感恩的方式峙立,昂扬为华山松、水杉和柳杉的飒爽英姿。它们头颅昂扬或双臂伸展为洛龙生生不息的地脉。
东流河向南而来,前行里步履时明时暗,南县沟河向东而走,寻觅中道路曲折蜿蜒。可一次汇聚于相互交融便是千年,并且直至海枯石烂。洛龙河乃洛龙母亲河生命河,不负小花溪河之名,滋润着两岸,不惜日夜潺湲。时隐时现是自省和沉淀,左弯右拐是惦记着万物。奔腾着前进,不舍晨昏昼夜,清澈如初是初心不变保持洛龙本色,流淌不止是在绵延洛龙生生不息的血脉。
历史文化化作雨露甘霖,必感恩无私润泽;教育教化之功为赓续血脉,必薪火世代相传。
山水之胜,人文之秀,心心相守。
15党参洛龙
深根于洛龙这片土地,树能根深叶茂,如麻柳树、茶树王,亦如泡桐树、举人松;物会优良荟萃,如野生天茶、云雾茶,亦如洛党参、野生天麻。
这片土地因盛产玄参、洛党参、金银花、天麻、黄连、柴胡、红豆杉、黄柏、白芷等中药材,盛名为“黔北药库”。洛党参亦称“土人参”,为多年生草质藤本,以根入药,可药食同用,独具补脾养胃、益气生津、清肺止渴之功效,因出产于洛龙而得名。据清代西南地区知名经学大师郑珍日记记载:“党参,野生众,洛龙土蛮采摘,易市蜀中、湘西诸地”。年经国家医药局评比,洛党参名列全国党参第三名,与潞党参,和纹党参齐名,年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种植中药材,洛龙不惜献出25万亩土地。而且洛龙这片土地,要留出亩面积哺育平竹林,要留下亩面积养育远销日本及东亚地区的洛龙大蒜,还要预留反季节蔬菜和高山蔬菜的土地,还要留下龙桥、三院、鹰咀等地的泥土生产与冬虫夏草营养价值异曲同工的菌中珍品大脚菇(独脚菇)。
原来洛龙大塘端坐于黔渝交界之高地,中药材土特产品与土鸡烹饪,被视为菜肴中上品。党参炖鸡,天麻炖鸡,平竹笋炖猪脚,大脚菇炖猪脚,蕨巴烙腊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人见人爱。年举办首届大塘土鸡节,桌长桌宴香飘大半个中国,之后土鸡节连年举办,洛龙中药材声名远播,大塘土鸡远播美名。
餐馆众多,客栈林立。游客逛洛龙古镇流连忘返,乘凉或赏雪去增产大塘,或者走大堡山磨盘山。
品味洛龙,耐人咀嚼。包括一山一水,包括一草一木,甚至包括洛龙精准脱贫,乡村振兴。
何况人为万物之灵,理应站立如山,理应流淌如河。人在这里生存或曾经在这里生活,都说三生有幸。如果觉得不幸福是因为总想过别人的生活,如果感觉幸福那是因为洛龙对每一个爱它人付出和给予太多。正如一位哲学家坦言:我们四处寻找的好马其实就是自己骑着的那一匹。这,或许就是洛龙人。立地扎根于故乡家园就是美丽风景,即使一棵草也是灵性植物,美化着家园,生机勃勃,亦余味无穷。挺立根深于异地他乡也是靓丽风景,小草一般痴迷脚下的土地,大树一般热爱头上的天空。
16龙腾虎跃新洛龙
人从画中离开,又在景中归来。有人说一切事物开始时都是善和爱,爱和善的存在就是事物生命的存在。洛龙人洛龙在心里,不管你走出多远多久,它愿你深爱着这个尘世,愿你归来时,仍是那个纯真少年。时间宝盒会为你悠然打开:在万寿宫明亮着求知欲望的眼睛,在万天宫聆听鹳鸟如歌的语言,在观音岩和古驿道无声交谈的对白,在文昌阁与桂花树紫柏树合影的画面。
历史文化地理洛龙,与重庆武隆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洛龙相互融合与协同。
这是龙盘虎踞边贸洛龙。
黔北明珠名镇洛龙,名镇吸引文化,文化成就名镇,历数百年文化积淀,化作旅游资本,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洛龙全域实施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包括古镇在内十个景点闻名于世,金山银山出自地脉青山绿水,闻名于世源自文脉绵延。
这是龙凤呈祥旅游洛龙。
乡村振兴今日洛龙,春意盎然古镇和大楼鳞次栉比新区隔河相望,店铺林立,人烟鼎沸。古街添新翼,新街增古意,古镇洛龙日新月异,宜居宜业且宜游,铸就幸福人生,成就美满生活。龙腾大道龙腾于世,向天而生,日月感动于洛龙龙腾凤翔,晨昏可欣赏洛龙生龙活虎。
这是龙腾虎跃新洛龙。(全文完)
张金烈,苗族,道真凌霄人,退休干部。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往期链接:
《棋道》(小说)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xt/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