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形态 > 正文 > 正文

学习笔记胆足少阳之脉病候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2 21:03:48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古人对于经脉病候的记载,并不是高度概括,凝练总结,形成规律,更多地是强调症状的关联,根据症状描述去推断理解病机,往往会用一个典型病案,病人典型症状来举例分析,所以往往一组症状我们要统一来看,同时还有病情轻、重、转归的描述的风格。“口苦”往往会联想到“胆”,是胆火上逆的主要表现。口苦和胆之间具备了关联。

善太息,善是多的意思,频率高。肝木乘脾土,是管理的作用。当肝胆气过旺,对脾胃的管理过强的时候,往往会造成胃的反逆现象。例如家长管理青春期的孩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肝胆刚强,脾胃柔弱,易伤害到脾胃,胃脘部就会出现嗳气,呕吐,反酸,往往和口苦是伴行的。

《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补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你看古人把病机描述的多么清楚,憺憺是心里突突突跳,心中恐慌,其实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到食道,导致横膈受到刺激,收缩挤压,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慌,节律失常,甚至情志变化。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

心胁痛,明确了病机,直接点出了病位是在膈!经络诊断不仅仅是诊断病性,更重要的是诊断病位!病位是重要的,是不能忽略的信息。治疗上病本上解决胆的刺激,降胆降逆,减少对胃的刺激,进而减少对横膈的刺激,于是心痛、胁痛自然就消除掉了。这是经络诊断带给我们一个特殊的思维方式。

不能转侧,影响翻身,更加提示病位不是在心而是在胆,例如胆绞痛的时候,就会向右后肩背放射至天宗穴。胆绞痛往往有引发胆心综合征的表现。这时候肯定是要治胆而不是治心。

以上这还是轻的表现。

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严重的时候,将会出现,面部没有光泽,像蒙了一层灰尘,身体上没有光泽,粗糙晦暗。这是胆病影响了脂质代谢。

综上所述,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都是描述的胆道疾患症状。而且轻症只是引起呕逆,心胁痛,胆心综合征,时间长了以后,严重了就会引起气血的营养摄取异常,影响消化吸收。

是动则病,病有了,“动”在哪呢?怎么证明是少阳经问题?足外反热,是为阳厥。足经的路线比较长,古人就更加去强调厥的部位时,就把部位做了更为清晰地描述。不再像手经一样,用了另外一个方式:足外反热,“足”不要单单理解为脚,而是代表下肢。下肢外侧面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足外侧发热,“热”是炎症反应或是亢进表现,是为阳厥,以阳性表现为主的瘀滞阻滞,本虚标实。

经脉病候很简短的一段话,但是分析出来巨大的信息量。如果现代医学知识越丰富,就会发现经脉原文中蕴含着太多的和现代医学的对应信息。如果能够读懂他,我们就可以把现代医学的很多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临床现象,病机,发病过程和预后方法全都融入进来,和我们的针灸体系无缝对接,临床疗效就会非常好,就会变成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

总结:

足少阳的经脉病候在下肢的外侧(大腿,小腿,足)出现一些淤而生热的表现,瘀滞不畅,导致热性表现,出现在胁肋处右侧肝胆区,出现了患者明显的口苦善太息胆腑的症状,引起了吞酸呕逆,同时刺激到了食道、横膈、进一步引起胆心综合征,再进一步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这一系列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胆,诊断部位在于下肢的外侧。不由得我们想起来一个经外奇穴“胆囊穴”,那么,胆囊穴和阳陵泉的作用有怎样的区别和侧重呢?

欢迎扫描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xt/4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