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来源 > 正文 > 正文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3 13:21:35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张全宁散文《五彩斑斓夜金陵》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吴绮敏散文《为英雄而歌》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吴霜散文《生活达人》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发表作者王永清散文《荸荠》

★京九晚报京九风副刊发表作者刘远峰散文《祖孙三代践初心》

★梁园报梁苑风副刊发表作者董国宾散文《寻常的蒲草》

★南都晨报梅溪副刊发表作者廖华歌散文《花事》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付春风散文《回忆我的爷爷》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魏青锋散文《风光旖旎紫阳城》

游客在陕西省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茶园游玩。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魏青锋/风光旖旎紫阳城(散文)

车过了蒿坪,便开始往山上蜿蜒攀爬,天空澄净,草木葱茏,间或有红的黄的野花在路边的灌木丛中摇曳。随着海拔升高,天逐渐开阔起来,有几朵棉花云在头顶聚了又散。越到山顶,路变得越仄狭,且多急弯,偶有滚落的岩体倚在路边,必须要谨慎地靠边行驶。转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倏忽间,一条绿色的绸缎映入眼帘,又宛如一条绿莹莹的巨龙盘伏在山涧,这便是汉江无疑了。

江还是那个汉江,却跟穿安康城而过的汉江有了区别。汉江流入绮丽的安康城,就像是胸襟敞亮的汉子,江面豁达,有孩童在碎石滩上嬉闹,有濯洗衣物的棒槌声回荡,有几只白鹭时而飞翔、时而静落江心洲上。此时的汉江却像是袅袅娉娉的女子,旖旎恬静,不矜不盈。碧水在峡谷中曲折迂回,缓缓流淌,两边均是陡立的悬崖峭壁,如同切割一般表面光滑齐整,惊叹之余却又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有机动船“突突”地驶过江面,拖一串长尾巴的涟漪。右边的悬崖上慢慢多了几栋房子,等转过最后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山腰上一排排一簇簇的房子拔地而起,紫阳城应该是到了。

城雄踞在山腰,背靠郁郁葱葱的山体,沿路行走,壁起的石崖给人一种惴惴感,石崖的阴影里却建起了三层或四层的楼房,看招牌应该是饭馆或旅馆。一条主路,在高低参差的房子里左冲右突,边上分叉出若干石板路,偶见几级水泥台阶。路边的石板房子,石板倾斜着彼此压着茬,透亮的阳光就从石板间的缝隙中射几条细光柱,斑斑驳驳落一地亮珍珠。我想,这时如果飘一阵雨,雨水会不会沿着缝隙“叮叮咚咚”落入房中呢?错落的石板中间矗立着高高的泛黑的烟囱,有一间居然冒着缕缕青烟,顿时让这一片低矮的石板房子有了人间烟火。

城犹如一位沧桑的老人,坐在汉江边沐足,远远近近的房子投影在水中,成一条花色繁杂的绫罗绸缎,风起云涌,浸湿的绸缎在水中泛起褶皱状的细浪,远远望去像一幅国画。载人的渡船水没舷驶来,在渡口吐一堆花花绿绿的身影,然后又消失在远远的汉江拐弯处。太阳慢慢移到了江左岸,一山的苍翠像是才苏醒过来,眨着明亮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对岸熙攘的县城,也把自己的影子落在江水中,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

紫阳城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天气,刚才还晴空万里,瞬间从山顶降几朵灰色的云朵,空气沉滞,一阵风从江面掠过,顿时树枝摇晃,灯箱耷拉的布条哗哗作响,黄豆大小的雨点就沿着风打了过来。急忙拔腿冲向宾馆,在宾馆门口却又兀自站住了,低头发现脚下的路面还是干燥的。回头再看,街口也已云收雨去了,三个人捋着刘海儿上的雨水,嘿嘿地笑着。

另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是紫阳话,每一句话好像都要转一下弯儿,且拖着长长的尾音。尽管听不懂,但觉得音调很动听,跟安康话是天壤之别,或许是靠近川渝的缘故,嫁接了四川话的口音。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县城附近的一家茶园,沿途遇到很多背背篓的山民,背着茶叶、香菇,我们好奇地瞅着,突然从背篓里冒出一个小脑袋,两只眼睛滴溜溜地盯着我们,惹我们忍俊不禁。茶园在山顶,从山顶往下辐射,四面山坡都是苍翠的茶树。此时,茶山上热闹异常,每一块地都有茶农带着客人,亲手采摘茶叶,体验劳动快乐,享受难得的田园风光。恰巧碰上茶园的老板请摄制组在拍茶山的宣传片,六七个戴着草帽,着碎花衣裙的采茶女一会弯腰采摘茶叶,一会在茶园里翩翩起舞,隔一阵又一展歌喉唱起了曲调优美的紫阳民歌。“姐家门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儿几时开……”品着香味馥郁的新茶,陶醉在载歌载舞的田园风光中,恍惚间,面前就像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我,幸而也是画中人。

★驻马店日报副刊发表作者李雪阳散文《清明节前的回望》

★深圳商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李丹崖散文《花叶芥之味》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朱德庸散文《窗子里和窗子外》

★辽宁日报阅读副刊发表作者邝海炎散文《笋香一吐,就是半个春天》

★羊城晚报人文周刊发表作者耿艳菊散文《掬一片白云在手》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张景云散文《遥望黑水城》

★西安日报西岳副刊发表作者阎建滨散文《花开花落花满天》

★海南日报文化周刊发表作者杨献平散文《药草的春天》

杨献平/药草的春天(散文)

以前的村庄,所有的人都要靠草药医治病恙,延续生命。那些生长在高山草坡,悬崖高山和荆棘丛中的药草们,被人用小铲子挖出来,装在荆条编的篮子里,再步行好多里的山路,拿到家里,药草身上都沾满了人的汗水,当然还有大地的气息和日光的温度。我总是喜欢看见它们,这些隐匿山野的灵性之物,自生下来,就怀揣美好的愿望,为人和其他生灵献身,为大自然的繁杂与众生甘愿“化作春泥更护花”“护得长生天地间。”

它们总是在村人放牧、种田和砍柴时候,不经意地出现,有的头戴花冠,有的则一身素衣,有的藏匿甚深,有的在遍地摇曳。其中的一些,不小心被人踩了,它们也绝不抱怨和嘶喊,抖抖弯曲的身子,摇摇细长、椭圆或是宽大的叶子,重新站起身来,对着微风和阳光,继续自己的生命。

村庄四周山上,杂草、树木和黄荆最为明显,药草就隐身它们之间。人在村庄,基本上看不到它们,但它们可以看到人,还有人的房子、牲口、庄稼和炊烟。而一旦人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不逃跑,一个一个地站在原地,对人的到来,对自己生命的即将结束,也不表示惊诧。在药草心里,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死不过是一次再生,一次短暂消失。它们不像人一样,在意家族的血脉和香火,一个人之后,还要生许多的人来延续门庭。药草不计较这些。它们的家族已经遍布天涯,深入众生。

村庄的山坡上盛产柴胡、桔梗、黄芹、荆芥、党参等等药草,如果把粮食、雨水、岩水、泉水和小动物都算上,说遍地都是药草一点都不夸张。

先说党参,很多,生长在村庄田地边儿上,只要有点土壤,它们就毫不客气地发根和生长,与周边的茅草甚至庄稼争夺生存资源。人看见了,也不说,总觉得党参是药草,可以为自己治病。一旦和自身利益联系起来,人自然就宽容了许多。每年春天,种子还没入土,党参就露出了脑袋,头儿颜色杏黄。舒展开来,与茴香叶子仿佛,大小和形状像极了鸡蛋的模样,上面有明显的纹理,深刻而又沧桑,有序却不杂乱。这大概是这种药草记录和展示自己生命和体态的一种方式,美、自在,充满自然的味道,也包含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玄机。

党参四月份开花,花为红花,不日凋谢。党参也长根,根才是入药的部分,如此来说的话,它们的叶子和花朵不过是一种摆设,或是向众草证实自己存在的一种手段,更为了人在需要它们的时候,不怎么费力就可以找到。我家房前屋后的旱地边缘,就长着很多的党参,一簇簇地,在春天萌发,夏天茂盛,秋天时候就可以挖采了。据说党参有补血养颜和调经的作用。其根呈暗红色,用手一摸,满手掌的红,村里妇女秋时挖掘,用开水冲泡后,呈淡红色,饮服,据说很有功效。

柴胡喜欢长在背阴的坡面上,那里蒿草丰密,种类也多。所谓的背坡,就是日光照得不多的地方,土质肥厚,容易储藏水分。柴胡的茎叶青翠,至老不枯,闻之有香气,通人肺腑,牛羊喜食。根儿细长,年久者有虫噬,颜色黝黑,多直向下生长,根系单一,细若猫须。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柴胡根,味苦,性平,无毒。主治腹部胃肠结气,饮食集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叶子可治突然耳聋,取之捣汁频滴即可。我小的时候,常去后山背坡挖掘,摘叶取根之后,晒干,转手卖给收药材的小贩,得到的钱,可以买铅笔和纸张用。

桔梗喜欢在山顶或阳坡杂草茂密处生长。根儿像小孩的手指,黄白色,八月时候方可采掘。掰开,可以看到它的细心,犹如蚁道。春天长苗茎,至秋天可长一尺多高。叶好像杏叶但比杏叶略长,四枚叶子相对而生,嫩幼时可采来煮着吃。夏天开出紫色小花,颇似牵牛花。秋后结籽。其根主治胸肋如刀割般疼痛,腹满肠鸣和惊恐悸气。

黄芹长在阳坡,阳光充足之处,即使石砾很多的地方,也有生长。这种药草,也可以直接泡水喝,主要功能是消渴。还可以和党参、柴胡、升麻同用。有些年的暑假,我替父亲放羊,在山上遇到黄芹,也会采挖一些回来。黄芹的茎叶很有趣,枝干粗、叶子小而圆润,放在家里,可以做盆景。

荆芥最常见,秋天,垦有坡地的山坡多有生长,春夏时候,荆芥长得和其他的杂草没有太大区别,叶子丰厚,身长一尺或者两尺之间,有成片成长的特性,一般会长在乱石较多的地方,秋天时候干枯,叶落,全身干,一折就断,头部有着数以百计的带刺的黑色小触角,人走过之后,满身都是。据说荆芥学名假苏,叶子尖而细,春天时,荆芥的叶子有辛香味道,可当野菜吃。秋后干枯,长出细针状的籽粒,扎人裤管,非用手摘不下。其叶主散淤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利血脉,助脾胃。据说,吃了鱼后,不可饮荆芥水。

此外,村庄还有各种豆类、岩石、树木和各种水也可以入药。听祖父说,山上还产有一种价钱昂贵的药草,村话叫“五玲芝屎”(音),是一种鸟儿的粪便,多在数十丈高的峭崖之上的岩洞里,人要采挖,须等到鸟儿出去觅食时候。腰里拴了绳子,由崖壁而下。找到一窝,可以卖到十两银子。多年前,村人为了挣钱,多舍命采挖。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的五灵脂,其实是寒号鸟的粪便。这种鸟,常在悬崖上坐卧,且喜欢在枯死的柏树根周围排便,天长日久,就成了一种药材。

当我得知药草的存在,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也很感恩那些发明草药的先贤,他们的仁慈之心与美好德行,使得村里的人们终身受益。许多年后,当我再回到乡村,或者在其他地方的荒野漫游的时候,发现药草,心里就腾起一阵亲切,看着那些药草在大地上的寂寥成长,也会觉得一种人之为人,置身于大地上的幸福感。也有很多时候,生病了,就喜欢找中医,吃中药。总觉得,中药安全,也安心。每当草药入口再进入身体之后,我就恍惚觉得,诸多的枝叶、根系和果实,在身体内不住摇曳,以至于灵魂都觉得枝繁叶茂。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牛旭斌散文《淌过成县的青泥河》

★延安日报杨家岭副刊发表作者谷培生散文《黄土地上的爱情》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蒋长云散文《最低的阶梯》

★山西晚报子夜副刊发表作者郭俊良散文《口哨声声入梦来》

★枣庄晚报运河副刊发表作者谭敏清散文《花从故乡来》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朵拉散文《慢慢画》

★青岛日报琴岛副刊发表作者张金凤散文《琅琊台歌》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吴家豪散文《玉兰花开》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发表作者张向前散文《谏臣韩琦》

张向前/谏臣韩琦(散文)

安阳人韩琦,从担任言官到位居中枢,以谏建政,忠心不二,成为一名刚正不阿的诤臣。

年,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到处迁徙逃命,抢夺食物,天下悲苦。就连仁宗皇帝都深感愧责,引咎自省。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不知反省,认为过不在己而泰然处之,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纾难解困,任由时疫扩散,离乱不堪。言官们忌惮四人的权势,无人敢上奏弹劾。韩琦当时是右司谏,掌规谏讽喻,凡朝政阙失,百官所用非人均可谏正。而立之年的他止不住热血上涌,愤而上书:《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痛斥其过。

韩琦侃侃而谈,列举了古时的大禹、成汤,说明宰辅的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接着就弹劾王随等人缺乏长才远略、紊乱国家等失德非才之处。

首辅王随性格褊躁,目光短浅……众望不协,差除任性,固宠漫上,称病不朝,尸位素餐;

陈尧佐乱任官佐,期罔圣明,又因年高患病,很少到任办事,时人讥诮他说“中书翻为养病坊”;

副相韩亿紊乱纲纪,愈任威福,公然为不善,又以权谋私,视朝廷要职如自家之物,随意更换;

副相石中立兼领常事局,尚不能少有建明……若参决大政,则诚非所长。

字字如剑,直指要害。

“皇上您并没有任命合适的人来担任宰相啊。您用王随这样的人担任宰相,不仅将使国内形成驰慢之风,敌寇若知道了,也会轻视您和您的国家。”

韩琦不无忧虑地说,如此下去,岂不是将祖宗八十年之业坐付庸臣,任其恣意毁坏。

韩琦提议将他的奏章在中书省进行公示,召集百官朝议讨论,以正是非,并立誓若妄言,甘受诛戮贬窜之罪。

仁宗皇帝看后深受触动,当即痛下决心,一天之内将王随、陈尧佐等四人同时罢免。

一名小小的从六品右司谏,相比于四名位居中枢的宰相,远远不在一个等级上。但历史就是这么精绝,韩琦以等级不高的谏官身份,竟然一下扳倒了宰辅四人。这样的体例,在封建社会煌煌史册上绝无仅有。

一朝奏折上九重,片纸落去四宰执。北宋名相王曾听闻此事,也一反其从不轻易夸人的习惯,盛赞韩琦:“比年台谏官多为畏避为自安计,不则激发近名,如君固不负所职。谏臣宜若此。”当一个谏官就应该像韩琦这样,敢谏善谏,才不辜负国家赋予你的职责。

韩琦担任谏官三年,一向直言不讳,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不愧为言官楷模。

在年轻才俊苏轼断涯式提升时,韩琦照样唱了“黑脸”。

宋英宗赵曙在没有登基称帝之前,便久闻苏轼的大名。即位后,他想重用苏轼,将苏轼召入翰林院,准备授予他知制诰,为自己起草诏令。做过知制诰的官员,下一步就会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这是朝廷的精英阶层,能够参与决策国家大事,以至于当时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宰辅之臣都在翰林学士中选用。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一代名相,都曾做过翰林学士。

他喜滋滋地征求宰相韩琦的意见,哪知却碰了一鼻子灰。

“这怎么行呢!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人,今后必然会被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天下仕人都会为朝廷效劳。到那时,人心所向,也就不会有人对此有异议。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的成长是不利的。”

见宰相断然否决,宋英宗只好又退了一步:“那让苏轼修起居注总可以吧?”

不能起草诏令,记载自己的起居也行。不料,韩琦依然摆手说:“记注与知制诰身份差不多,也不能给。皇帝如果真的看重苏轼,何不让他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再给他一个能够经常见到皇帝的馆阁职务。”

“万一考不过,岂不让朕为难吗?”两次遭拒,英宗有点急了。他实在是爱才,想直接给苏轼官做。哪想到,耿介的韩琦还是不同意,坚持要苏轼参加考试方得提拔。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臣子拒绝,英宗心里老大不高兴。但他也知道韩琦的禀性,无奈之下,只得让苏轼应试。考试时,苏轼取得三等成绩,倒也符合提升条件,就入了直史馆,也算皇帝近臣。

当三次阻挡升迁的消息传到当事人耳中,苏轼也很郁闷。此刻的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以后更多艰险。官场几番沉浮以后,苏轼心中早已释然。提起这段往事,他不仅没有责怪韩琦,反而心存敬意地说:“公可谓爱人以德矣。”意即韩宰相其实是真正爱护自己。苏轼明白,韩琦与他没有私人恩怨,他的阻谏,完全是出以公心。

年,韩琦病重逝世,神宗在禁苑为他恸哭举哀,又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赐谥号“忠献”,并亲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以示尊崇。在安阳那座韩魏公祠内,韩琦朝服端坐,手持笏板,面容整肃,颇有忠谏之气。

★黄山日报万家灯火发表作者章小皖散文《推窗有蝶来》

★运城晚报心灵家园发表作者李为民散文《二姑》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李新宇散文《话说“命运”》

★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发表作者史星文散文《风中的院墙》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许松华散文《故里精耕细作》

★三江都市报嘉定坊·随笔发表作者惠军明散文《春日野韭鲜》

★黔西南日报天天副刊发表作者尤洪勇散文《到湿地公园看鸟飞》

★金陵晚报雨花石副刊发表作者百夫长散文《梅之恋》

★黔西南日报天天副刊发表作者蒋广沿散文《阅读成就了我的写作》

蒋广沿/阅读成就了我的写作(散文)

我从小喜欢读书,没有人逼迫我,包括我的父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一个平凡而不见书香的家庭,我的父母和全村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关心的大多是庄稼的成长而不是孩子们的成绩,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不是为了学业,而只是希望孩子们将来多认识几个字罢了。

因为热爱,所以热情。大概是从小就热爱阅读的缘故吧,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就对文字产生了感情,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一些友好的文字便在我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发生了碰撞,于是便产生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

刚刚成年,我就如同一头初生的牛犊,离开了父母,一头闯进深山,与山里的孩子们扎堆。那时交通和信息都十分闭塞,进出极为不便,一般情况下,三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四五个月才能进一次县城,期间陪伴我的,除了山里的孩子和山中的土酒之外,剩下的就只有书报了。

远离城市的繁杂喧嚣,在自然宁静的深山里,我常常伴着朝阳和晚霞,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地阅读,阅读书报的精彩,阅读大山的静穆。深山里的夜晚更加的宁静,宁静得只有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仿佛也融入了大自然,使得我的内心更加冲动,冲动得即刻便要表达。于是独自一人,在台灯下,默默地摊开纸和笔,在光和影的陪伴下,用有形的文字一笔一画地释放着内心的冲动。

那些纯真而幼稚的表达,塞满了我大半个箱子,真实地反映着我当时的生活,我悄悄地用信封装载着,小心翼翼地试着放飞梦想,然后做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的梦依旧是梦,与现实隔着很长的一段距离。后来,慢慢地,慢慢地,我的执著开始接近了现实,支撑着让我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深山。

走出深山之后,我前前后后辗转了七八个地方,差不多平均两年就换一个去处,做的大多是与写作有关的事情,虽然长期蜷缩在受制的条条框框之内,像个戴着镣铐的舞者一样施展不开拳脚,但却磨练了我的心志,锻造了我的毅力,愈加激起了我的冲动。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不断的增加,身心也不断地走向成熟,那些带着感情的文字又不停地在我心灵深处猛烈地发生碰撞,我的内心深处便又越来越冲动了,于是便有了更多冲动的表达。

事实上,虽然有很多冲动的想法急着想要表达出来,但是因为有了工作和家庭,为了生活和生存,为了友情和亲情,为了人间的烟火,我大部份的时间都不是属于自己的了。要想更多地拥有属于个人的时间,我只能按照鲁迅先生教给的方法,像从海绵里挤水一样用心地挤。

每样事情大概都会这样,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执著,便会成为一种爱好,写作也是这样。我渐渐地爱上了文学写作,也和我喜欢读书一样,同样没有谁强迫我,包括我的夜晚和周末。

在没有杂事的夜晚,等家人们全都睡了之后,我会再回书房,然后打开电脑,打开空白文档,将内心储存的冲动,用手指在键盘里敲击,将文字在电脑屏幕上展现。此时,灯光和银屏之光浑然一体,心动和行动默契地配合,大脑亲切地催促着手指,将胸中装载的思想感情大段大段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倾诉出来。

妻子不但貌美,且还贤淑,非常支持我这单纯的爱好,如果周末没有特别的事情,她便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给我腾出了个人的时间。我也非常的珍惜,经常会一个人跑到安静的办公室,然后对着电脑,敞开心扉,尽情地释放,尽情地抒怀。

这些年来,我写有诗歌,也写过小说,但写得最多的还是散文。作家肖复兴说,能写好散文的人,一定首先都是善良的人,心地一定不会如乱麻那么复杂,心机也一定不会如蜂巢那么千疮百孔。

我的写作虽然平淡无奇,但我却是一个善良且纯真的人。我常常会拷问自己的灵魂,会不自觉地用心灵来激发自己的内心,我会不断地像从海绵里挤水一样挤出时间,用真实的情感来呈现我感情的真诚,用赤子之心书写我心中和眼里的故事,用虔诚的文字表达我发自内心的冲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ly/8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