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归经 > 正文 > 正文

家庭实用经典方剂学第四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4 13:44:51
治疗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主讲人:孙鹏飞

方剂16

夏天天气热,我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感觉累,困乏,没力气,按理说人体的阳气被调动起来应该能量足啊,为什么还困乏、会累呢?黄帝内经上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如果这个气是温温地生发起来的,它是个偏温的状态的话,这时候让人的气是往上走的,少火生气的气不是指人发怒了,古代有一个特点,单字成义,任何一个字都是有一个含义的,少火生气,火稍微少一点,它的状态是个温的时候,使人体的气机往上升发,升起来的,如果这个火特别的厉害,阳热特别特别的壮实了,变成一个壮火了,食是吃,壮火就开始消耗了,火太大的时候对人体的能量,对人体的气机就起一个消耗作用,象现在这个状态,外面的气温特别高,就是壮火食气。是哪里的火?人体内部的火,外部温度特别高,为什么人体内部变成一个壮火呢?天人合一,人是天地之间的一分子,人是受天地影响的,外界的热,外界的暑,不是真正影响到了我,是把我本身内部的能量给调动起来了,外界的暑把我体内的气机变成了一个壮火,把我体内的能量变成了一个壮火,不是外界的暑影响到了我,是本身身体的能量影响到了自己,这种产生的病,在内经上说是壮火食气。通俗地说就是中暑,天太热了,人体的能量消耗太大了,这个病就叫做中暑。中暑的状态是怎样的?人体的气机处在一个剧烈的生发的发散的状态,都是往外走的,人体的能量完全空虚了,所以中暑的人第一个表现是晕倒或昏厥,身体内部的能量少了,壮火食气把人体内部的能量都消耗掉了,外在看的话,这个人是体温升高,出汗增多。怎么办呢?首先给他通风散热,把衣服的扣子解开,另外给他吃一点滋阴的养阴的,把里面的能量补足了,里边的能量自然就会回来了,这时候有个特别好的方子叫参麦饮,党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如果阴虚得厉害可以把党参换成西洋参。

入静

手机关掉或调成静音,在自己的位置找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双眼微合,头项正直,舌抵上腭,下颌微收,脊梁直竖,两肩微微打开,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在小腹处相合,两膝自然弯曲,双脚掌平铺在地面上,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心内守,我们就静静地坐着,入静3-5分钟。

搓搓手,把手搓热,搓搓脸上,搓搓耳朵,拍打拍打头上

入静后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声音是从外界传来的,有的是内心起来的,不管来自哪里的声音,有这种声音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让自己跳出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看着它去,不随波逐流,不跟着它走,也不过去抑制它去,时间稍微一长,这个念头这个声音它自己就会消失掉。

复习

1、麻黄汤

复习上堂课分享的,如果说一个身体特别壮实的人感受了寒气,那么这个寒气影响这个人在表的营气,因为卫气属阳,营气属阴,寒气归属的也是阴,同气相求,影响的是他的营气,或者说是影响他的荣气,寒气凝滞不通,那么荣气(或营气)也是凝滞不通的象,不通则痛,因此表现出全身的疼痛,头疼、身疼、腰疼、骨节疼痛这一类疼痛的象。这个人不会出汗,脉是浮紧的,同时冷得厉害,又因为皮毛给固涩住了,肺主皮毛,影响了皮毛就相当于影响了肺,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就达不到了,表现出一个咳,因此选用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的君药是麻黄,麻黄是辛苦温的,它中空外直,可以直达皮毛,旁通骨节,可以从里到外把气机完全散开。臣药用的是桂枝,加上了杏仁,杏仁起反佐的作用,还有甘草。由麻黄汤展开了六点引申。

2、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针对的是少阳病,如果说是三阴三阳,影响脏腑的话,是影响肝胆,是肝胆气的淤滞,因此除了可以治伤寒上的少阳病之外,我们平时出现的肝郁气滞的象。一个人出现了胸胁有点胀,嘴里发苦,不大爱吃饭,胃口不大好,也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中君药是柴胡,柴胡用了八两,同时配了

三两的黄芩,两药一配合,起到清利肝胆的作用,再加上半夏止呕,再加上党参甘草生姜大枣补中,从里到外给他补起来,由此引申出日本厚生省的小柴胡汤事件以及疟疾的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证不是指症状,而是指少阳证病机的那个东西,或者说能揭示肝郁气滞的机的那个东西,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表现出来的是痞满燥实,以大黄为君药,芒硝起到软润的作用,厚朴和枳实起到气机推动的作用,由这个引申了亮点,一是泻下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治疗的方法,无论是针刺、艾灸、推拿、放药、甚至是zhuyou,我们不以发汗为目的,不能以泻下为目的,不能以和解为目的,要以疾病的痊愈为目的,以正气恢复正常为目的,比如说有个人过来找我们看病,觉得胸胁憋闷,特别厉害,双手的寸脉,寸关之间都是淤、滑、涩,不通的象,说明他有痰涎淤滞在这个地方了,治疗的话,其在上者,引而竭之,把它给吐出来就行了,因为它是挨着上面最近的,我们给他用了瓜蒂散,他确实是吐了,是不是吐完了我们就不再管了?不是。吐完了你这边感觉怎么样?还难受,脉还是那样,这时候就让他接着用药,吃着吃着,不觉得憋闷了,挺轻松的,脉也都正常了,没事了,这时候我们就不要给他吃药了。因此要注意,治疗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病中药止,这里的药是广泛的,我们给她做的推拿、艾灸、zhuyou等等都可以,也就是治疗的手段,病好了治疗的手段才可以停止,以这个为判断的标准。

4、人参杀人无故,大黄救人无功。

这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很多的商家都借助了这个心理,所以现在市面上保健品非常非常多,因为现代人都是喜补而恶攻的,你这有点虚,我给你补一下,他听了非常高兴,所以保健品就特别多。咱一定要注意辨证论治,不是所有的都是虚的,有虚的才要补,没有虚的给他补就不对了。现在保健品做宣传的时候,你虚,我给你补,你没病吧,我给你强身健体。举个例子,电视剧闯关东里,正好店家进了批野山参,老二看见了,这东西大补元气,当时那个小伙子长得特别壮,一点病都没有,我没病反正是个补药,我就吃呗,没病他就强身健体就吃了,结果流鼻血了,补的太多了,根本就受不了,这还是个壮实的小伙子,他不进去发现机体内受不了,他会以流鼻血等方式不受不了的能量给散出去,如果说是一个正气稍微弱一点的人呢,会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裸,这就出现神情的一个错乱。咱一定要注意,任何一个药,任何一个治疗手段,都是有针对性的,有这个病,正气出现异常了,我们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没有病,什么也别做。

昨天遇到一个家长,说他孩子什么事也没有,我给孩子捏捏脊行不行啊,不行!!捏脊是升提阳气的,让阳气升起来,让阳气足一点,他没什么事,他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你给他升阳气,会导致兴奋,阳气太旺,并且捏脊有个时间性,晚上不要捏,阳入阴人则寐,你晚上给他捏,阳气升起来,都往外走,小孩晚上肯定不睡觉,他就烦躁,因此有需要的小朋友也是在早上的时候捏,促进阳气的升发,有阳气不足,有阳气不升,我们才捏,没有的时候我们什么也别干。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是有针对性的,始终记住这一点,

这些是上堂课分享主要的内容。

新课分享

邪气侵袭身体了,经过太阳少阳阳明,一层一层的往里走,如果说在阳明的层次上没有把这个邪气截住,没

有把邪气抵挡住,那么邪气会继续往里走,会到达人体的深层,在太阳上的,麻黄汤、桂枝汤;在少阳上的,小柴胡汤证,在阳明上的,大承气汤证,这几组方子治疗的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共同的症状的特点,发热,都有一个温度的升高,因为太阳、少阳、阳明这三个归属的都是阳,人体的能量是比较足的,外边的邪气要过来侵袭人体,人体的能量足,正气跟邪气发生了战争,正气跟邪气相互抗争了,所以人体就发热,因此在三阳上,人都是要发热的,如果在这三个层次上没有把邪气抵挡得住,但是正气也都抵挡了,也都消耗了,后来正气就是虚弱的了,当正气虚弱的时候,邪气再往里走,正气不能跟邪气发生剧烈的战争,这时候人就不能发热,因此张仲景就说了,伤寒论第七条,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如果说一个病表现出同时有发热,说明这是阳上的病,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有怕冷,但是没有发热,这是阴上的一个病,因此辨别是个阴证还是阳证,就看他有没有发热,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在三阳上,太阳少阳阳明,人体正气足,能够跟邪气相抗争,所以表现出发热,往里一点,能量不足了,不能跟邪气相抗争了,人表现不出发热了,这就是阴分上的一个病了。最表,皮毛的,太阳,往里一点的是少阳,再往里走是阳明,太阳是主打开的,少阳是个枢纽,阳明是主合起来的,阳明的合是把能量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举个例子,早上大家都出来了,到外边去了,白天在外边辛勤地工作,为建设四个现代化而呕心沥血,忙碌了一天了,傍晚要回到家,晚上要休息睡觉,白天晚上我们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处在不同的状态罢了,白天在外边工作时,我们是热情饱满的,是充满活力的,这称为的是阳,晚上休息了,是阴,这就是阴阳的区分。然后,贯穿到具体的人体上正气的巡行,在外边的是太阳少阳阳明,是在外边工作的状态,晚上在家休息是太阴少阴厥阴,这称为三阴,把阴具体分一下,傍晚下边往家走,到了家打开门,回到家的状态,还没有睡那一段时间,跟白天在外工作的状态不一样,虽然我们也在活动,那时候我们不紧张,回到家是很放松的状态,那时候我们虽然处于阴的状态,但我们还有部分的活力,回到家,往家走的那个过程是我们把阴打开,我们要睡觉的过程,贯穿到这上面来是太阴,白天忙一天了,我们把兴奋的状态收敛起来,打开家门回到家了,就是太阴的状态,因此太阴为开,我们把家门给打开,迎接我们这个活力回到家里去,这是太阴的状态。

再讲具体的病,太阳层次没抵挡的住,少阳层次上没抵挡得住,阳明层次上也没抵挡得住,那么下一个层次就会跑到太阴上去,阳明下面的病就是太阴病。太阴病的这股能量是处在阴的状态,东西还是同一个东西,还是这个能量,不在外边张扬了,在里边收敛起来了,所以说变成了一个阴的状态了。

黄帝内经上说,阳化气,阴成形。这个能量处在一个阳的状态是无形可见的,是一个气,如果说这个能量处在一个阴的状态,它变成一个有形可见的东西。能量应该是到了太阴当中安稳下来的,我们打开这个家门是需要进去休息的,可是突然发现我们这个门打不开了,我们该进去进不去了,可是已经下班了,我们已经不兴奋了,已经安静下来了,这时我们属于阴了,这时我们处于阴的状态但又回不去了,只能在外边游荡,那也就是说这个阴是多的,这个时候人会有什么表现呢?比如说,太阴出现病了,阴多了,始终别忘了阴成形,有形的东西在体内多了,会出现肚子胀,肚子里撑得难受,人体想把它排出去,上吐,下泻,所以太病有什么表现呢?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为什么?里面属阴的成形的东西太多了,人体不想要,想把它排出去,在上边就是吐,在下边就是就是腹泻,自利的利是腹泻的意思,成形的东西多了,在肚子里撑的,所以说食不下,有形的属于阴的东西在肚子里撑的多了,人体的经络不通,会出现不通则痛,所以说是时腹自痛,经常出现肚子疼,太阴病就是这么来的。

肚子胀,有形的东西多了,属阴的东西多了,如果我们不考虑太阴这个病名,按照脏腑来考虑是哪个脏腑呢?是脾的事了,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人吃进来的东西喝进来的水让它给化了,消和化是不一样的,消是把大的东西变小,消主要是通过牙齿、胃,胃在拼命蠕动,把大块的东西变小,本质上食物还是食物,牛肉还是牛肉,羊肉还是羊肉,只不过原来这么大的变成现在这么小的了,这个过程是个消,变成小东西之后,有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把这些小的东西化了,化就是完全改变了,不是那个东西了,把食物变成气血,变成人体的能量了,这是脾,脾是化精微的,化成人体的气虚了,当脾功能异常,不能化了的时候,食物在人身体内存着,出现肚子胀,消化不了了,又是吐又是泻,想法设法把这些消化不了的东西排出去,所以说太阴的病百分之九十都是脾的病,是脾不运化的病。

为什么张仲景不说脾而说太阴呢?医学观的确立是哲学观的延伸,我们的哲学观与张仲景的哲学观差得远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仲景的哲学观是在三的层次上的,我们在万物的层次上,我们跟人家的哲学观是不能一起的,脾与太阴虽然是通的,可以人家只简于繁,他可以提纲挈领地用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直接用这六个就把所有的病都涵盖进去了,我们还要看看这个心怎么样,这个肝怎么样,看看......还得一个一个去找,人家能够提纲挈领,所以人家叫医圣啊,因为人家的哲学观高,所以咱们想学习中医,真正想提高水平,提高自己医学的休养,

先要培养自己的哲学观,没事的时候看看道德经,看看古代的典籍,古代有句话叫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因为人家那个涵养到了,人家对天地的理解到了,所以只是换个思路的事,咱们也可以尽量走这条路,

得了太阴病该怎么治呢?首先他是阴寒性的东西太多,我们把这个阴寒性的东西给他化开,什么东西可以治疗阴寒性的东西呢?温热的东西,温中焦脾胃的东西,所以第一是要温中,寒大了就容易生湿,因此我们还要给他燥湿,化湿,治疗这个病最主要就是温中燥湿,这个病最典型的是个寒,我们用干姜为君药的一组名方叫理中丸。

方剂17

这个病最典型的是个寒,我们用干姜为君药的一组名方叫理中丸。理是治理的意思,中是中焦脾胃,也就是太阴,理中丸一共四味药,干姜、白术、炙甘草、人参,各三两,等量的。君药是干姜,平时家里烧菜用的是生姜,生姜晒干并不是干姜,生姜跟干姜是来自同一科的,但是栽培方法不一样,植物的生长有向光性,埋在土里的姜会想着阳光的地方生长,长着长着会长出土来,再敷上土,又见不到阳光再往外长,再敷上土,再长,反复给敷上土,不让见阳光,这种栽培出来的是生姜,如果长出来之后我们就不再管它了,长出土去就不需要再长大了,长壮就行,让自己内质充足就可以,这种方法栽培出来的就是生姜。生姜没有长出土来就拼命往外长,就往大里长了,但是内里是空的,内质不充足。干姜内质充足,放在锅里炒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会失去很多的水分,还是挺壮实的。如果长得大,内质是空的,一晒就蔫了,是生姜。而干姜基本不会变的,两者的区别就在栽培方法上。

干姜温性,直接入中焦,看看下面的是五行图。

左边是木、温、春,上边是火、夏、热,右边是金、秋、凉,下面是水、寒、冬,中间是土、中焦脾胃。中医上五行跟八卦相联系,

上面的火对应的是离卦,离为火,坎为水,水对应的是坎卦,火温度最高的是在外边,所以火里边是阴,外面是阳,离为火,坎为水,离中虚,离中间是虚线的,两边是实线。坎为水,坎中间是实线,两边是虚线。如果说浪来了,它是力量特别大,因为中间是实的,足的。

五运六气。

十天干: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十天干可以化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中央戊己土,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中焦的土是脾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六腑是阳。十天干里数字1、3、5、7、9是阳,胃对应的是午,脾对应的是子。这就是五行、脏腑与天干与卦象的配比。

《尚书洪范》里的一段话:

火曰炎上,火是往上走的,水曰润下,水是往下走的。如果说自然界中火永远是往上,水永远往下,那水火永远是分开的,正常情况下火应该可以往下走,那么火性炎上,借戊土之降,胃是主降的,是戊土,火之炎上借戊土之降,则不至于上亢而为热,水曰润下,水本下行,借己土之升而不至于下寒,火曰炎上,火之上炎借戊土之降则可下行,故离中之火可走于下,水本润下,水之润下借己土之升,则寒水可上济于心,火曰炎上,火之上行,借戊土之降,则离中之阳可下接肾水。水本润下,水之下行,借己土之升,则坎中之水可上济于心。因为有戊己的旋转,戊是往下转,己是往上转,因为戊己之旋转,故而坎离交媾,水火既济济。坎离指心肾,心火可下移温肾水,肾水可上行敛心火,所以才不会出现下部病寒上部病热的象,上不热下不寒是中间的土起了作用。如果戊己出现问题了,就会表现出上热下寒,晚上不睡觉,亢奋,因此火要下水要上,借助的就是戊土和己土的作用。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戊己该下降不下降,己土该上升不上升,那么水火不会出现既济,坎离不会出现交媾,上下分

zheng了。戊土是胃土,胃为腑,胃之性本是燥热的,己土是脾,脾为脏,脾之性本是个寒湿的,脾属阴,胃属阳,己土之寒湿多戊土之燥热,原因在于水本克火,寒本胜热,所以平常我们见得到的中土出现的病,戊土出现疾病的,十不过一、二,己土出现疾病的,时常八九。经常容易出现的是脾病,出现不多的是胃病。

干姜入的是己土,入脾,可以升陷,升清。

为什么要说戊土己土?有时候,我们说胃容易落在实体的胃上,说脾也容易落在实体的脏腑上,五行之生克,以其气不以其质,成质则无生克矣。

如果说落在有形的存在上了,说它脾、胃落在有形的脏腑上了,有形的生克就没了,哪儿来的肝脏克脾脏?说不通的。按西医的说法,肝就是跟血相关的,克制不了脾,因为它是以气的生化的,以木气影响到土气,以其气不以其质。我们说的戊土己土甲木乙木,就能有效的避免这一点,这样它的生化制克关系更容易表述得清楚。

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四圣心源这本书,作者是黄元御写,是个御医,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治病效果一般,但是信他的人用他的方法治病效果还是不错的,他有个传人麻瑞亭,老用一个方子,下气汤,加减,可以统治所有的病,下气汤就是从四圣心源上来的,治疗该往下降降不下去的病,用下气汤治疗所有的病,感兴趣可以看一下。可能刚一开始读的时候,对什么甲木乙木什么水的等不太熟悉,多看几遍就熟悉了。

干姜入的是脾胃,脾胃的功能这么强,所以后世称脾胃是后天之本,一方面它可以运化气血,濡养全身去,另一方面,一个降一个升,己土升的时候把肾水带上去,同时带动肝木的一个升,升到一个极点,不往上走了,胃给它往下降,胃往下降的时候带动肺金往下降,所以说是秋降,秋凉才出来,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所以说表为四象运动,实为中气运动,好像是水木火金土在动,实际上就是中焦脾胃在运动。干姜可以针对这个,主要是寒。

可是这个人还有湿,白术就是针对湿的,白术是浙江于潜的最好,又叫于术,球面有朱砂点的白术比较好,有一个一个褐色的点,褐色点越足,也就是朱砂点越多,它内里的油脂是越足的,越多越好。现在市面上的一些白术煞白,看起来非常棒,可是疗效非常差,加工太过了,一遍一遍地润,润完了再切片,切完了再给它润,外观很好,可是药效非常差,买时要注意这点。白术温中燥湿。甘草和人参起到补中的作用。

这里的人参用的是党参,上当地区产的人参叫党参,用党参就可以。

方剂18

捣筛,即打成粉,蜂蜜在炼,边搅边加入打成的粉,稠度合适后,把它搓成丸子,就象鸡蛋黄这么大,沸汤是刚烧开的水,一合大约是20毫升,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升大约是毫升,把丸子研碎了,用数合的沸水稍微一煮,接着给喝了,白天喝三、四次,晚上喝两次,

为什么要吃这么多呢?丸者缓也,这药比较缓和,力量稍微弱一点,所以可以吃多一点,如果肚子还没有暖起来,一次可以吃三、四个。有甚至吃半盒的,同仁堂生产的,一盒五个。汤者荡也,可以涤荡,力量特别的猛。理中汤,以干姜白术甘草人参四物一次各三两,用八升水,泡40分钟,熬取三升,熬完了取药渣,一次喝一升,一天喝三次。如果一天喝三次,肚子里还没热,没什么效果,就2、3个小时喝一次,如顷意思就象吃一顿饭的功夫,喝完药后稍微过一会儿,喝点热粥,给温暖起来,如果身上热起来了,别把衣服、被子给去了,别把能量给往外散。

现代人得理中丸病的人特别多。有人就问了:为什么我之前没有出现太阳病证、之前没有出现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没出现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的柴胡汤证,没出现痞满燥实的大承气汤的阳明证,怎么就直接会出现肚子满、吐、拉肚子的事呢?没有经过前期一个一个传变,可以直接得这个太阴病,怎么得的?可以通过皮毛一层一层往里走,还可以通过吃特别凉的,通过嘴直接到达人体内部,所以人很多情况下可以不通过这个传变而直接得这个病,叫直中,直接就到里面来了。哪些具体的病症会导致之中呢?吃凉的东西,这个凉包括物理温度低和化学温度低,物理温度低如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温度很低,化学温度低的如牛奶、大部分水果、海产品

牛奶就是煮得再热,就是煮沸了,它还是个凉的,它的化学性质是变不了的。注意这两点,一个入口的温度低,物理温度低,一个是化学性质凉决定的。为什么加热了还是凉的?就比如辣椒,那种特别辣的朝天椒,把它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冷冻后再拿出来嚼嚼,它还是辣的,外在的物理温度是可以改变的,内在的化学性质是改变不了的。由饮食可以直接入里,影响太阴,影响脾胃,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用理中丸。

太阴病除了这些病之外,还有一些表现,三阴发青,大鱼际发青,平时肚子也会胀但是不吐也不拉的,稍微受点凉,稍微吹点风,就额头疼,额头归足阳明胃经,

所以说受寒额头疼也跟脾胃有关,也跟太阴有关,这种情况直接用理中丸,但是中成药里没有理中丸,只有附子理中丸,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增强温热的效果,也是可以直接来用的。

如果在太阴这个层次上人体的能量把邪气抵挡住了,人体表现出的是肚子满、吐、拉,山根发青,大鱼际发青,额头疼,现在有个病叫冰激凌头痛,吃了冰激凌就头痛,就是脾胃上的事。

如果说在太阴的层次上没能抵挡得住,邪气进一步入里,影响了人体更深层次的气血、正气,影响的是谁?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太阴把回家的门给打开了,人体的能量经过一个途径往里走,走到最里边去,去休息去,就好像一个人回家了,打开门,往家里走,走过了一个客厅,走过了一个通道,到了卧室,关上门,躺床上睡觉了,打开门的过程是太阴,躺床上睡觉能量完全合起来的状态是厥阴,打开门到床上的过程是少阴,所以少阴是个枢纽,连接两个的。

不管是少阴还是少阳,起枢纽作用的,它的能量是偏弱一点的,假如说它们有形体,枢纽是偏细一点的,能量缓缓地给它输送过去就得了,打开门以及躺床上要大以点才舒服,所以开以及合形体都是偏大的,输机就是一个细长的通道。如果在太阴的层次没有抵挡得住邪气,那么影响的就是少阴的层次,少阴是个输机,是把回到家的能量给它疏导到床上去,让它去休息去。如果说输机出了问题,家门是打开了,但是进不了卧室了,路给堵住了,这个能量、这个人在这个家里会是什么表现呢?首先它想回去休息,想睡又睡不着,所以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欲寐,是非常想睡觉。道路不通了,回不去了,所以想睡又睡不着的。想睡又睡不着,这个人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如果是非常亢奋,那是阳的状态,大承气汤会出现这种情况,烦躁不安,谵语,胡言乱语。所以说能美美地睡一觉是个本事。

少阴是个通道,这个通道是偏细的,所以脉也是细的。什么是细脉?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

秋冬老弱却相宜。细脉的感觉,细的,长的,跟一根丝似的,

上面是脉正常人的,下面是细脉,脉的宽度变小了,称为细脉。

细脉的力量还是有的,应指沉沉无绝期,脉管细,脉的形体细,但是按下去还是有的。春天夏天出现细脉是不好的,因为春夏为阳气升发之象,往外走的,这时候应该是气血沸腾的,沸腾起来就变宽了。秋天、冬天,年龄大的人,身体弱的人,体内的能量可能不足了,才会变细。

脉微细是指微脉加细脉。如果说是脉微微变细,说明体内的血不足,阴不足,但是,它是在三阴上的病,在三阴输机上的一个病,已经变成身体内部的病,所以是微脉。

微脉、细脉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脉微细的象。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微脉表现出的是阳不足的象,细脉表现出的是阴血不足的象。

上图中上中下分别是正常脉,细脉,微脉。

细脉应指沉沉无绝期,而微脉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弱的。非常不足的象。

根据症状判断出是少阴病后,怎么治呢?

太阴是脾胃上的事,手脚有点凉,肚子有点凉,肚子有点胀,其他地方还是可以的,太阴这个层次抵挡不住,传到少阴来了,少阴是起枢纽作用的,能量往外输布的,少阴得病了,能量输布不出去了,人都压制住了,不仅手脚凉,浑身都凉,能量完全输布不过去了。这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补阳,把通道通畅过去了,有那个药肌表、四肢、全身都能走得到?桂枝里边是走不到的,桂枝用的是枝,枝以治肢。附子通行十二经络,全身都可以走得到。用的是四逆汤。

四逆汤里的四是指四肢,逆是指厥逆,阴阳气

不相顺接便为厥,厥逆,厥冷。四逆汤让全身都通畅起来,内部通畅起来,四肢也通畅起来,所以叫四逆汤。

四逆汤的君药是附子,附子辛咸苦温,入中焦而暖脾,入下焦而温肾,通行十二经,续欲绝之火种,所以是上中下内外都能走得到,都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温阳补益的作用。这里用的附子是生的,生附子通行的作用更强,炮制后的附子更温一点。四肢逆冷了,从里到外阳气都不足,都给闭厥住了,阴阳不相顺接了,生用附子给它通开,如果是阳不足为主的用炮附子。中等的附子一枚大约是15克。用附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完全给通开了,干姜起支援的作用,甘草起着两个作用,把药力缓缓地释放出来,古人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附子是走而不守,干姜是守而不走,附子通行完了,干姜每个地方都有留守的部队,不会让邪气再来侵袭住了,把坏蛋打炮了,还可以防止坏蛋再过来占领,两个配合在一起,既有打的又有守的,说附子得干姜温完了还能守得住,所以说附子无干姜不热,配上甘草使熊列的火变成温煦的小火苗,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甘草是壮火变成温煦的小火,起到治病的作用但不会导致新的病。

煮法,水三升,泡40分钟,煮取一升二合,取药渣,分两次服用完就可以。这里为什么用三?天三生木,本来就是淤滞不通的、阳气不足的,用了走的、升的给你同开了就可以,再服就是吃两次,同开了就可以。如果这个人特别强壮,能量特别足,

可以把附子换成大附子,大约是20-30克,

干姜可以用三两,炙甘草还是二两,这样一换就不是四逆汤了,叫通脉四逆汤。

所以说一首方子,不单单是药物,还有剂量,药物剂量发生变化,它的主治,它的功效也会不同,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还有桂枝汤也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加上生姜大枣,如果说把桂枝换成是五两,这个方子称为桂枝加桂汤,如果把芍药变成六两,

是桂枝加芍药汤,一个治疗阳,XX不足,一个治疗郁闭在内的。

方剂19

附子,现在有好多大夫不敢用,因此用得剂量比较少,与此相对应的,有些大夫附子60克70克克克甚至克地开,现在把大剂量使用附子、干姜、细辛、吴茱萸这一类大辛大热的温热药的大夫叫做火神派,在这一派中大部分的药都有这类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用这些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就像太阳,如果太阳没有了或者是被乌云盖住了,地上的万物是不会生长的,太阳不在本位上了,就会出现折寿而不彰,人的寿命受到影响,万物不能生长的象。他们以这个为理论基础,发展出来了大部分的病都用这类温热的药,阳虚的,他们直接用四逆汤,甚至是阴虚的也会用一些这类的药,不可避免他们治疗好了大量的病人,最出名的是山西的李可李老爷子,胸痹的、心脏病的、肺心肿的等大量的病人都给治疗好了,医院里急诊设在中医科而不是西医科,有很多人过去学习,也大量用这类药。这样用药合适吗?现在空调的发明,冰点的发明,水果的大量饮用,导致人体有非常非常多阴寒内盛的象,所以用这个可以治疗非常非常多的病人,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这样子的,还是要辨证论治。火神派的鼻祖郑钦安,他写了三本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是清末四川的名医,现在的火神派公认他为鼻祖。5、6年的时候,所有的中医学生都会接触火神派的。其中一本书里以问答的形式记载了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用附子干姜等这类大辛大热的药?你是不是特别喜欢用?他回答的大概意思是,不是我喜欢用,而是病人这个病需要这个药,不能根据大夫的喜好,不能根据大夫会用什么药就要用什么药,一定要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情况,根据病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来选择合适的药,这才是最主要的。

大夫有上工、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我只看到这个病,不管他人是什么状态,他发烧我就把烧给退下去,肚子疼就把疼止住,拉肚子就把腹泻止住,对病欲愈,只看到这个病,执方欲加,老师刚教我小柴胡汤,我就会这一个,病人来了就开这一个,第二天老师教了温经汤,病人来了就开温经汤,拿着个方子就往病人身上去套,这样的大夫是下工。好一点的大夫是什么样子的呢?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看到这个病我辨别病机是什么,根据这个病机开出的方子君臣佐使,配伍严谨,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好像是这个过程长了,但是是一个捷径,因为把握住了病机,把握住了根本。如果以后成为大夫,别手头就这几个方子,挨个给病人套去,

然后病人来了,接着就把烧给退了,头疼就想哪个药可以治头疼,别这么干,要临证察机,找出他的根本来,要辨证论治。这是由四逆汤引申出的小知识。

在枢机的状态上,没有抵挡得住,要往卧室走,往卧室走的过程中没有把病挡住,病就跑到卧室里去了,病情进一步恶化了,这时候叫厥阴病,厥阴主合,所有亢奋的能量都要给它安静下来,让它真正地休养生息去,能量在外面忙一天了,太阳是早晨出了门了,少阳是开始干活了,

阳明是忙了一天开始往家里走了,太阴是打开门往家里来了,通过少阴这个通道往厥阴里来了,跑到厥阴来,人体的能量想休养生息,所以说厥阴为合,所有的能量都给它合在一起,正常情况下,能量合在里面酣然入睡了,气血能量在里边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由阴出阳,又开始新的一天了.......

如果说在厥阴没有休息好,该合没有合得住,这个人躺在床上睡不着了,具体的病,气血能量跑到里面来了,正常应该休息去了,可是这边出现异常了,合不住了,能量不能够安静下来,那么这个能量在体内就处于亢奋的状态,是阴中之阳,在里边的阳,在身体最内部的亢奋起来了,阳对阴消耗的作用,有一个抑制的作用,阳亢奋起来了,消耗阴了,阴不足了,用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阴补起来呢?用水,水归属的就是阴,人为地喝水把这个阳压下去,所以这个人表现出渴,想喝大量的水,可是这个水能不能消化的了?这个热不是人体真正的热,是一个能量不归于本位的虚性的热,喝进去的水,人体的热不干活了。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完整的水液代谢,人体的能量不干活了,喝进去的水能不能消化得了?人体消化不了,接着再给它排出去,这个病叫消渴,消渴病确实渴,但是喝进去的水不消化不吸收,喝多少排多少都给你排出去了。能量不归于本位,邪热在体内到处乱串,热是往上的,气上撞心,心里是烦躁的,这就是厥阴病的表现。

气上撞心,就是它化作热后,火曰炎上,火是往上走的,饥和渴的原因是一样的,消渴的渴是想去消那个虚火的,饥而不欲食的饥是体内热量多了,胃阳也给调动起来了,这个人就饿,但是又吃不进去,如果勉强给他吃了,吃进来不消化,往外吐,这是厥阴病的表现。

怎么治疗呢?厥阴是该合的,厥阴病就是该合合不住了,我们就是要帮助它合起来,什么味道的药物具有合的、收的、敛的作用?酸的。选乌梅,乌梅可以直入厥阴经,起到一个收敛、合的作用,以乌梅为主

这个热已经变成邪热了,已经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了,把热给平复下去,用一些苦寒的黄连黄柏把这个热给它清下去。能量变成邪热的东西了,本身的能量是缺的,还要把本身的能量给补起来,所以要用上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这些温热的辛热的东西,再用上当归人参把气血给稍微补一下,这就是乌梅丸。

乌梅丸的药物组成分成四组,第一组是乌梅,为君药,直入厥阴主合,清上温下,第二组是温热的药,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第三组是清除虚热的药黄连黄柏,第四组是当归人参往里给补一下,这就是完整的方子,分成四组来看的。

乌梅丸的服用方法,右十味,分别捣碎,合在一起混合匀了,苦酒是醋,现在常见的乌梅平均一个是4.5克,核2.5克,去核比较难去,乌梅还有一个作用去死肉,就是去疤痕,这里有个疤了,乌梅配上皂角等可以把疤痕去掉,起到一个去死肉的作用,用的是乌梅肉。乌梅去核,蒸五斗的米,饭熟后把所有的放在一起捣成泥,再放入蜂蜜,混合均匀,做成小丸子,梧桐子大,吃饭前先吃十丸,一天吃三次,如果效果不好,逐渐增加,一次可以加至20丸。梧桐子有多大?梧桐树结的果,一个大约有两到三粒黄豆那么大。吃药时禁吃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针对的就是厥阴病,清上温下,把厥阴合在一起。

厥阴病人如果同时又得了寄生虫,古代卫生条件差,容易得寄生虫,寄生虫是蛔虫,蛔虫喜温而恶寒,刚吃进去的饭是在胃里的,刚吃进去的饭温度都偏热一点,胃再给它一蠕动,胃里的温度更高了,肠里的蛔虫跑到胃里来了,这个人本身不是胃火大,他吃了消化不了往外吐,吐的时候把蛔虫带出去了,所以说食则吐蛔,他是体内本身就有寄生虫。

得了蛔虫病最典型的特点是肛门瘙痒,

蛔虫产卵是在肛门产卵的,产完卵瘙痒特别厉害。不管是感染了蛔虫还是感染了其他的寄生虫,人体都有一些病变,最典型的病变是面黄肌瘦,因为寄生虫过多吸收了人体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都去养寄生虫去了,人变瘦,脸上还有虫斑,尤其是小朋友,一个一个白颜色的斑,嗜食异物,有的特别喜欢闻油烟机的味道,他想吃的东西不是他自己想吃,是虫子想吃,虫子缺乏那些营养物质,让人过去吃,养虫子,再往后发展,这个人肚子特别大,四肢特别瘦,肚子上可以看到一,条一条的青筋,发现有寄生虫要及时驱虫,可以用乌梅丸驱虫。

蛔虫对味道特别敏感,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所以乌梅丸可以治疗蛔虫病。

之前看过一个医案,刚解放那时候的,一个偏远的地方,一个大夫看到一个小伙子在路上躺在一个担架上,疼得到处在那儿滚,头上冒冷汗,离医院又特别院,医院的路上有可能虫子会乱串,串到胆囊里,或者造成胃穿孔等,会很危险,可是又没有那个药,于是那个老大夫问,你们这里有什么是酸的,山上的梅子熟了,于是抓上一把酸的梅子,再问,你们这里有什么是苦的?有一种树根特别苦,刨到树根给拿过来,还缺辛的,拿花椒来,用这三样东西煮水,喝了那个水后不那么疼了,不会出现胃穿孔了,不会出现危机的病了,医院。

这个大夫没有用乌梅丸里的药,只是用了这个味了,应了那句话了,万物皆可为药,用药不仅仅是教材上记的,不仅仅是方字当中收载的,只要这个东西我们按照中医理论来运用它就是一个中药,就能够治病去。

方剂20

还有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叫绦虫,一般寄生在猪、牛体内,寄生在猪体内的叫猪肉绦虫,寄生在牛体内的叫牛肉绦虫。蛔虫一般就20厘米长,绦虫会长得非常长,猪肉绦虫会长到1-2米长,牛肉绦虫会长到4米长,非常非常长,绦虫分成两部分,前面部分是还没有成熟的,后面部分是已经成熟的,已经成熟的是一片一片的。古代那些体内有绦虫的人大便里有一片一片的东西,比较的短,颜色是白色的,所以又把绦虫叫做寸白虫,现代人不大有这种寄生虫病。如果现代人得了绦虫,知道这不是脾胃病,而是感染了寄生虫,只要用打虫的药给打下去就行了。

总结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太阴的、少阴的、厥阴的。

这张图就完整地说完了,由这个病一层一层往里边走,六经三阴三阳,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个病不是空穴来风,是层层往里走的,三阴三阳就给我们提示了病是怎么样一层一层往里走的,它会走到哪一层上,走到这一层的下一层会是走到哪里,是个层层递进的,由表到里的,也有可能是直中的,直接就影响到三阴,在临床上要按照这个思路多想下。除了三阴三阳辩证之外,还有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津液辩证等等。这都是对疾病一层一层深入的,不管是哪种,都一门深入,好好地研究研究去。

课后答疑

1、厥阴是主合的,合的是阴的能量还是阳的能量?

一气周流。

人体就是一个气,这个气走走走,走到体表来了,过去温煦机体去,过去往外打开了,这个气就称为太阳,往外疏通的过程叫少阳,走到胃肠里边来过去腐熟水谷去了,就把它称作阳明,到了脾往里走打开是太阴,本质上都是这个气,这个气在不同的位置上,我们给它命了不同的名字,在太阳少阳阳明,是三阳的总和,气的状态是偏阳的,而到了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气的状态就变成一个阴了,它整体的状态就是阴了,它在阴的状态亢奋了,敛不住了,称为阴中之阳,本身是阴的,她亢奋了属阳,所以是阴中之阳了。一个人晚上睡觉,他没在睡觉,去梦游去了,他是睡觉,是属于阴,但他在乱动,梦游去了,是属于阳的状态,所以是阴中之阳,它还不是完整的阳。如果是完整的阳,就用知母、石膏、大黄、芒硝,针对阳明的,厥阴的阴敛不住是个阴中的阳。

2、厥阴的休息不是说躺下睡觉了,是身体内部的一个反应。

3、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是交替休息的,休息的时间比跳的时间要长,只是外观看不出来罢了。

4、一个人处在太阳的状态,实际上其他五个状态都有,只是太阳这个状态最明显罢了,如果说这个人只有太阳的状态,其他的状态都没有,这个人会是什么样子?往外冲,没有一点收敛的迹象。厥阴是不是人完全躺下完全休息了?气血都潜藏在里边一动也不动了?不是,处在厥阴状态,人还有呼吸,有人要来杀他了,有危险了,他还会惊醒,只不过厥阴的状态最重,它休息的最厉害,其他的状态都有,只不过相对偏弱一点罢了。

5、内经上有一句话,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正常状态下,这个三阴三阳是看不见的,一气周流,是看不出来的,循环者走的,当我出现怕冷、发热、脉浮紧的时候,知道这是个太阳了,当我出现肚子胀想吐想拉的时候知道这是个太阴了,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这个一气周流是如环无端的,看不出来他处在什么状态下,当他生病了,出现病变了,这个循环出现异常了,我们才能判断他是生病了,看他有什么病变,知道是属于哪个地方,叫作恶者可见。

6、消渴,厥阴病的消渴是个症状,渴,尿。现在把糖尿病也叫作消渴,古人发现糖尿病人爱喝水,吃得多,饿得快,消得比较明显,渴得也比较厉害,叫做糖尿病,具体分成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主要在肺,中消在脾胃,下消主要在肾,上消热得比较厉害,喜欢喝水,中消主要是以饮食为主的,下消小便量特别的多,消渴的典型特点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还消瘦,所以我们要分清消渴的症状与消渴病,古文中有很多同名异物的现象,要归结到它的根源上去,看看它所指的是什么。

厥阴病的消渴与糖尿病的消渴不是一回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gj/8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