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保健养生,从调补肝脾肾开始
文/党忠伟
作者简介:
党忠伟,生于5代中医世家,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国家级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专家。曾先后受邀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中国医促会华南健康指导中心医学主任等要职,工作期间曾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论文并获得多项先进个人等荣誉。从医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了中医“亚疾病”,“非药物”疗法的健康新理念。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调补肝脾肾
今天的讲座,我想先从一种药谈起。什么药呢?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基本上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了,如果做个调查,估计就可以发现它是中医方剂里面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方子。不过,尽管如此,很多读者对于六味地黄丸,只是知其名,却谈不上了解。生活中,也多次有朋友问我:党老师,您说我身体现在这个状况,能不能吃这六味地黄丸啊?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谈谈这个药。
六味地黄丸是北宋翰林医学士、太医院丞钱乙创的方子,在他的书里叫“地黄丸”,后来由于使用地黄的方子太多了,就叫六味地黄丸了,因为这方子里的药一共有六味。
这方子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个方子也不是钱乙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方子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崔氏八味丸,这崔氏八味丸由于出现在《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不过,和今天市面上所生产、销售的金匮肾气丸不同,今天的金匮肾气丸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车前子、牛膝两味药,功效也就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回到六味地黄丸的主题上来。钱乙是儿科专家,他觉得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他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肾气丸,就是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
传统中医开方子思路是非常清楚的,作为太医的钱乙开方的思路更是严谨。什么思路呢?就是开方子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而六味地黄丸恰恰是这方面的典范。
一个熟悉兵法的人,只要一看到对方在各个战线的兵力部署,就会知道对方想要打哪里,重点是哪里了。
中药的方子也一样,让我们从六味地黄丸的分量安排来看看,它到底是调整人体哪个部分的吧。
六味地黄丸方子里面的每味药的分量分配是相当讲究的,它们分别是: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茯苓四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
这么一看,这个战阵的队列排布就清楚了,首先,站在中军位置的是大将:熟地,它长得黑黑的,大块头。它领的兵那是最多的,有八钱之多,也就是说,这里部署的兵力最多,那么这个熟地是干嘛的呢?我们的大将军熟地是入肾经的,它对肾经的地理位置最熟悉,可以直接进入。它滋阴补血,益肾添精,这对肾经的正常运转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插播一个题外话,和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里肾的概念,中医里的肾并不完全指西医的肾器官,中医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中医通常说该人“肾虚”,可是到西医的泌尿科对肾脏进行检查却毫无问题的原因。有的时候,“肾虚”的患者做一些西医的生殖系统检查反倒能检查出问题来。
我们的大将熟地带着兵进入肾经后,可以对肾进行营养补充。也就是说,它及时地把粮草、水等战略补给提供给了肾,这就是它滋补肾阴的作用。在中医里,阴属物质,阳属功能。由于熟地提供的粮草补给,使得肾能够正常地运转了,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原动力。
我们再来看看谁带的兵仅次于大将熟地?原来是山萸肉和山药,分别是四钱,这说明它们带兵的数量是主将的一半。这么看来,这二位绝对不是主力大将,而是副将。
让我们先来看看山萸肉吧,这位副将长得红红的,咬上去酸酸的。让我们把地图铺好,来仔细看看这位副将要占领哪里?原来是肝经,和肾一样,中医的肝并不只是西医讲的肝脏,中医的肝是一个系统,负责管理情志等方面的事务。中医说:酸味入肝。山萸肉领兵四钱,直入肝经,同时还兼入心经、肾经。这样副将山萸肉带领着队伍进入肝经后,就及时地把粮草送入了这个领地,这样肝经的运行就正常了,同时心经也得到了补给。现在我们再来看地图,好的,肝经和肾经这两个区域已经得到及时的补养了。
另一个副将是山药,它带的兵也是四钱,它长得白白胖胖的,味道是甘甜的。中医说甘味入脾。所以这次我们不用翻开地图也知道了,它一定是带着士兵进入了脾经的区域,对那里进行了及时的补给。同时,副将山药还兼入肺经,所以肺经这个区域也得到了一些战略物资。
好的,现在几位将军都出发了,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战略地图吧!肝、脾、肾三个战区,已经插满了红旗,心、肺战区也得到了补养,所有的位置都投放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得到了充分的恢复。
但是问题出现了,前方战报反馈回来,三个主要战区都发现了问题。
肝经战区的反馈是:那里有部分敌人没有清除,影响了物资的投放。这部分敌人是什么呢?原来是肝火,有肝火在,投入大量的物资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司令部还剩下哪些战将了吧,对了,就是你了,丹皮,你带兵去吧。丹皮,又叫牡丹皮,它可以带兵直入肝经,清除肝火,它历来以手段猛、行动快著称。但是由于这次去执行的是补给任务,丹皮只是对山萸肉进行掩护,所以不用带那么多的兵,三钱就够了,我们管它叫特种部队吧。好的,丹皮,你现在出发,清除肝火去吧!
脾经战区的反馈是:脾经里还有部分敌人潜伏,这个敌人是水邪。脾经是个干燥地带,如果有水邪潜伏,投放的物资会被浸泡,变成一堆烂泥!怎么办?需要派一位排水能手去处理这个问题,越快越好!司令部里面刚好有茯苓。茯苓,是寄生在大松树根须上的一种菌类,白白的,味甘淡,它是泄水健脾的能手。现在我们命令它带兵三钱,组成一个特种部队,直入脾经,将脾经的水湿泄去,它领命而去。
最后,肾经战区也把结果反馈回来了。肾经在战报里面说,它那里也有水湿。这肾本来就是管理水的,但是如果水太多了,超出了它的负荷,就会变成严重的负担。怎么办?我们的司令部只剩下一位泽泻了,它能不能打好这最重要的一仗呢?泽泻,性味甘寒,入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其功尤长于行水。那么,就它了!泽泻带兵三钱,组成特种部队,直入肾经,执行泻水任务,不完成泄洪任务,提头来见!
这样解释一下,大家看明白了吧!六味地黄丸进入人体的战斗策略是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泄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就会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危害健康。
各位读者朋友,如果你看明白了这场战斗经过,以后谁要再和你说六味地黄丸只是补肾阴的,你一定要及时纠正他——六味地黄丸是补肝、脾、肾的,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正因为这样,古代医家才对其推崇备至,在经过了近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六味地黄丸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之一。
老年人养生保健,尤应尊重肝脾肾论
为什么六味地黄丸通过调养肝、脾、肾,就能够比较全面的调理我们的身体了呢?仅仅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调理肝、脾、肾,就能够流芳千年吗?可能很多读者对此理解不了。因为大家平时接触到的养生保健概念太多,以至于忘记了咱们最传统的中医理论。那么,我这里就告诉大家,老年人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对肝、脾、肾的调理和养护。
在我们的传统医学看来,老年人有什么生理特点呢?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的水平中。中医讲究平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是因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低下,身体内环境和外环境之间、内环境相互之间出现了不稳定的失衡状态。
中医研究表明,衰老的病机特点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以五脏虚损为主,肝衰为先导,肾虚为根本,脾虚络阻是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肝衰为先导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其用为动……”这一个“动”字,就表明了肝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生理作用。怎么解释这个“动”?在中医看来,这个“动”的意思就是“肝主疏泄”。当肝的疏泄作用不佳时,我们就可能生病,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肝气、肝火、肝风的犯扰。《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所以说,老年人衰老及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是从肝气始衰的五十岁开始的,所以我们说,肝衰为先导。
那么,老年朋友在日常保健中,如何从防止肝衰的角度去调养身体呢?
其实很简单,大家牢记八个字:调畅情志,调和气血。
在老年群体中,或因疾病困扰、或因生活困难、或因子女不孝、或因孤独不堪,不少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志异常,表现出来就是爱发火或者爱生闷气,总之一句话:心情不好。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病从气得。心情不好对肝的损伤是最大的,所谓怒则伤肝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上面讲到了,“肝主疏泄”,主要是指肝脏具有疏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胆汁分泌与疏泄,协助脾胃消化的功能。肝的功能正常,就会心情舒畅、气机调顺;反过来,不良的精神刺激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出现胸胁胀痛,食少纳呆等症。
至于调和气血,多以药物调补为主。《金匮要略》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翻译成为现代文就是肝不好的人,平时多吃酸味的食物,辅以焦苦和性甘甜的食物以补肝养血。《灵枢·五味篇》曰:“肝病禁辛……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中药单味药如当归、人参、柴胡、川芎、玫瑰花等,方剂如四逆散、四君子汤、四物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都可以用于调和气血、养护肝部、治疗肝病。
●肾虚为根本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用为藏。”在中医看来,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与人体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腑之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导致阴血亏少,气血阴阳亏损,最终诸脏、四肢、百骸失去濡养,造成多脏器的功能损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这里的五八,指的是40岁左右;七八,指的是56岁左右,所以《医学入门》中也提到:“人至中年,肾气自衰”。
肾的生理功能为主骨生髓,通于脑,主封藏,又主纳气。中老年人肾气渐虚,肾虚不能充养髓海,导致大脑思维迟钝,言语多误、健忘,甚者痴呆,对疾病的反应能力也会变差。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现在的精气神和年轻时相比,是不是差了很多,有没有出现“老糊涂”的表现?这就是肾气虚、不能生髓、脑髓不充盈造成的。所以,老年朋友要想规避迟钝、健忘等症状,就应该及时补肾、养肾,让肾气不衰竭。
怎样调养肾经呢?《素问·宣明五气篇》这样说:“咸入肾……肾恶燥……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久立伤骨。”按照这个理论,咱们老年朋友调养肾经应该保持适当的运动,但不能久行久立,以免伤筋动骨;应该注意保暖避寒,防燥伤肾。《灵枢·五味篇》中说:“肾病禁甘……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在饮食上,老年朋友应该多食核桃、韭菜等;单味药可多食山萸肉、栗子、怀山药、枸杞子、地黄、牛膝等补肾益脑强筋之品;成方有六味地黄丸、八味丸、左归丸、右归丸等。
●脾虚络阻为表现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味为甘,其志为思”。这说明脾的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中医学界也有多名医家认为:机体的生、长、壮、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摄取自然界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人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在摄入营养物质后,能够吸收多少,就看脾胃的运化功能了。如果脾虚络阻,运化功能较差,摄入的营养无法被身体利用,最终排泄出去,那么不管我们如何进补、进补什么,都无法延缓衰老,无法拒绝各类疾病的侵袭。所以说,脾虚络阻是人衰老和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养生务必先养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步入老年,脾胃虚弱,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能力不足,所以养护脾胃的关键在于对饮食的调理。
老年人的合理饮食十分重要,应保证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进食时要注意少食多餐,若多食少餐,将会引起饮食积滞不化,所以老年人养护脾胃最好经常保持在似饥似饱的状态。鉴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在饮食中要注意的是: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饮食摄入应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调味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摄入水量保持~ml;进食应细嚼慢咽,食物要烧熟煮透,睡前不宜进食;忌食烟、酒、油煎、烧焦、腌制、发霉、坚硬等食品;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环境的安静、整洁,保持心情舒畅;提倡食用营养丰富、爽口美味的药膳食品,以预防老年性疾病,保健强身。
脾除了主运化外,还主肌肉。所以大多数老年人因为脾虚络阻,会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所以,老年人要想调养脾经,还应该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以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强身健体。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保持摄入充足的营养同样重要。所以老年朋友只要身体允许,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外,还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打羽毛球等运动量不大的活动。老年人的运动量可因人而定,以不疲劳为度;运动时要注意安全,以防跌扑,发生骨折等意外事故。
《灵枢·五味篇》中说:“脾病禁酸……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皆咸”。所以,脾胃虚弱、脾虚络阻的老年人群应多食粗食淡饭,少食油腻、黏滞之品,以免伤及脾胃。老年人平时的饮食可以多吃些米粥、薏苡仁粥、茯苓夹饼、大枣,它们都有健脾养胃的功效。中药单味药可多食山药、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等,成方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以健脾补气升阳。
在中医看来,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应从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注重顾护五脏正气,尤其应对其肝、脾、肾进行调理,以达到安五脏、调气血的目的。不过,鉴于不少老年人长期受一种甚至多种慢性病的侵扰,疾病常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病情错综缠绵,所以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应该辨证养生,最好请正规的中医师把脉问诊,明确体质、病情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药膳食疗或中药调养五脏。
中医治病,也要调理肝脾肾
我们上面说到,老年人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对肝、脾、肾的调理和养护。其实,不仅仅是养生保健,中医在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也会注意到肝脾肾等脏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对肝、脾、肾的调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
调理肝脾肾,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及体力、体重下降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对于糖尿病的论述有很多,这些论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消渴病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虽然对患者健康产生多种威胁——主要指糖尿病并发症对健康的威胁,但它的主要表现无非就是糖、脂肪、蛋白质等三大代谢的紊乱。糖也好,脂肪和蛋白质也罢,在中医眼中都属于水谷之精微,靠脾的运化而布散全身。这些物质代谢出现了障碍,是脾的运化出了问题。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有糖自小便排出,按中医理论又当责之于肾的固摄失司。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不少实验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生长激素、皮质醇的异常分泌有关,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生长激素、皮质醇分泌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当不离乎中医的肾。
精神刺激也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在精神剌激等应激状态下,可由于肾上腺髓质及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受剌激而诱发糖代谢紊乱,而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故凡因情志因素而致病者必责之于肝。血液流变学检查证实糖尿病患者有高凝倾向存在,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凝集率升高,证实其自始至终均存在着瘀血现象。而瘀血的发生与中医的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密切相关。
糖尿病大多具有气阴两虚而阴虚为主、邪热内盛的病理表现,阴虚多为脾胃、肾阴虚,阴虚与邪热又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气虚多为脾失健运和肾失封藏。根据中医的脏腑相关理论,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而肝阳偏亢;脾气虚则肝气来乘而木旺有余。所以糖尿病最常见的肝脾肾三脏失调的表现就是脾肾气阴两虚和肝阳偏亢。其治亦当以健脾益气、滋肾平肝、养阴清热与活血怯湿并举为法,投杞菊地黄汤加黄芪、黄连、丹参为基础方加减,以杞菊地黄汤滋肾养阴平肝,黄芪、茯苓健脾益气祛湿,黄连清热,丹参活血化瘀。
调理肝脾肾,辨治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高限的一种病症。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脂肪肝等病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在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上,中医有其独到的理论。
中医认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如果一个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归正化,从浊生脂聚痰,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发展成为高脂血症。
中医理论中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
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脾气受困,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致痰浊留滞脉中而发为本病;
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气血壅滞,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导致膏脂生成与转化的障碍;
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失于疏泄则土气壅滞,气、血、津、液运化随之失常,导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也就是说,肝气冲和条达,气机调畅,才能保证血脉运行畅通。所以肝病能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膏脂停于脉中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肾主水,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致膏脂转运障碍造成高脂血症。
因此,我们说,在中医看来,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脾肾三脏失调是高血脂症产生的根本。
在中医看来,痰浊和瘀血属人体津血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均为阴邪,直接阻碍了津液、膏脂的运化与输布。津液停聚而生痰湿,痰湿阻塞脉道,气机受阻,血行不畅而成瘀;血瘀可致液聚成痰,痰聚益助血瘀,血瘀与痰浊,二者同为致病因素,又可互为因果,从而引发高脂血症,进而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均与之关系密切。
在对这些致病因素的治疗中,中医选用二陈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于方中配伍半夏、陈皮、薏苡仁、荷梗、泽泻、山楂、丹参、川芎、桃仁等中药材,或祛痰化湿,升清降浊;或化痰祛湿、活血化瘀,通过治标而固本,通过对致病因素的控制,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目前,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正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这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
调理肝脾肾,按摩穴位也治病
当然,中医除了通过药膳或方剂调理肝脾肾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调理肝脾肾三经,起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这里我们说到的穴位就是“三阴交”。人体下肢有三条非常重要的属阴的经脉,分别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我们已经知道,肝管理人体的气机,具有疏泻的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肾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的经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强壮等功能。肝脾肾三者放在一起,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先天和后天,非常重要。而这三条经脉的交汇点就是“三阴交”穴位,具体描述的话,“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既然肝脾肾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先天和后天,非常重要,那么,这个“三阴交”穴位也非常重要,通过对“三阴交”进行正确的按摩和科学的针刺,可以对不少慢性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中医中常说的一个字是“通”,经络血脉要通达;运化排泄要通顺;气志心情要通畅。这一个“通”字,代表了身体的健康。中医对“三阴交”穴位进行按摩或针刺,其目的就是要身体内环境达到一个“通”的状态,尤其对血瘀型体质的人,这种理疗方式能够打通我们人体的淤塞。临床运用证实,按摩或针刺“三阴交”,能够帮助治疗生理痛、脚底肿胀、手脚冰冷、更年期障碍及各种妇科疾病,对胃酸过多、食欲不振也有一定的效果。而“三阴交”配伍足三里穴按摩,能够治肠鸣泄泻;配大敦穴能够治疝气;配内关穴、神门穴能够治疗失眠。关于中医的按摩或针刺,展开来说会很复杂,由于版面关系,我们就不多说了。希望通过本期健康大讲堂,读者朋友能够了解调理养护肝脾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能够积极实践,通过对肝脾肾三经的科学养护,调气血、促平衡、安五脏、寿且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