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环境决定了我们和老一辈有着不同的育儿观和育儿方式。
在新生儿儿护理的问题上常常有这样的矛盾,到底是老话说得对还是科学更靠谱???
接下来就说说这些奇葩而又惊悚的育儿观(话说小编我都没听过⊙﹏⊙b)
1擦“马牙”
宝宝出生后3~5天后,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
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新生儿擦洗口腔、针挑或用布擦马牙,会引起黏膜损伤并可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局部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甚至化脓性脑膜炎。
2“螳螂齿”有益无害?
宝宝出生时,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其实螳螂齿”对新生宝宝有益无害。作为俗称“螳螂嘴”两坨隆起的“疙瘩肉”,医学上叫“吸奶垫”,此系发达的咀嚼肌,是适应婴儿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因个体差异,有的宝宝更为明显,但也属于正常现象。
在宝宝吮吸奶水时,口腔黏膜下脂肪组织的隆起会使口腔内的负压增大,使乳汁易于流出,帮助宝宝有力地吮吸。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3为新生儿“挤乳头”
新生儿为什么会有乳汁溢出:
无论男婴或女婴,在出生后几天内都可能出现乳房泌乳或肿大,新生儿的乳房在生后第4~5天出现轻度肿胀,并有少许乳汁溢出,7~10天达高峰。
这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母血中高浓度的泌乳素等激素的影响,致使胎儿通过胎盘吸收了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时性肿胀,无论男孩、女孩都可有,属于生理现象,2~3周即可消失,无须特殊处理。
无依据的老观念的危害:
有些地方和家长至今还存在一个老观念,要把新生女婴的乳头挤一挤。认为如果不及时为女婴挤乳头,女孩成人后奶头会凹陷或乳腺管不通等。而事实上,为新生女婴挤乳头不是预防乳头内陷的方法,乳头是否内陷与此毫无关系。而且挤乳头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殊不知这种挤奶头的做法和陋习是错误的,常会带来一些严重后果,也是造成新生儿乳腺炎的直接原因。因为新生儿皮肤很娇嫩,抵抗力较弱,家长为孩子挤奶时可造成女婴乳腺损伤,导致细菌侵入而发生乳腺炎。
局部皮肤表现为乳腺红肿、发热,患儿拒绝吃奶,哭闹、严重者可形成脓肿或入血发生败血症。可见给新生儿女婴挤奶是不科学的,且很危险。至于将来会不会发生乳头内陷,与发育情况、孕期是否做好了乳房护理有关,而与新生儿期是否挤乳房没有直接关系。
4新生儿不能见光
月子里的宝宝怕见光!”基于这句“老人言”,新添了宝宝的家庭,总是很细心地把房间弄得暗暗的,生怕把宝宝的眼睛给刺坏了。其实,宝宝才不喜欢过那暗淡无光的日子呢!
初生宝宝不怕光适宜光刺激——宝宝身心发展的需要。
感知觉是婴儿心理发展中最早出现的,而视觉又是感知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生活在适宜的视觉刺激环境中,将为他们知觉和认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对新生儿而言,离开阴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绚丽的世界,“光”是相当大的冲击,眼睛将为宝宝提供外界70%~80%的信息,视觉潜在能力发掘得越早,越有利于宝宝智力的发展。
5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吓
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于是育儿经验不足的新爸爸妈妈们则依照传统方法,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唯恐声音吓着宝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6不许碰宝宝前囟门
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没有科学根据。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也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质疑。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部分。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只有脑膜、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叫前囟门;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叫后囟门。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新生儿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7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刚出生的新生儿身体很稚嫩,神经系统部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差。新生儿最适宜的温度称为中性温度,当周围坏境的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宝宝的机体可以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或散热,维持正常的体温。当坏境的温度超过了宝宝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造成宝宝体温过低或过高,所以宝宝不仅怕冷,也会怕热。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为宝宝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是有道理的。但是,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通过增加皮肤水分蒸发而散热。当水分蒸发过度,体内有效血循环不足时,宝宝就会发生高热,这就是新生儿患脱水热的原因。所以,民间育儿习俗总以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8宝宝要睡头形
宝宝用硬睡出好头形不科学。民间育儿还有一个习惯做法是让新生儿睡硬枕头,比如豌豆枕头、绿豆枕头等,认为这样能够睡出好头形,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颅骨容易变形,主要是由于骨缝尚未闭合,受到挤压时,会出现骨缝重叠或分离,使头形发生变化。宝宝的头在出生1个月左右的时间,生长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快,头围可扩大3厘米。头骨的急剧生长,不一定会左右对称。左右不同,并不是因为外界压迫,而是因为内部的力量所致。妈妈对宝宝头部的形状不必太费心思,每一个宝宝头部都会有些偏斜,即使是相当偏斜的头在过周岁生日时也会变得不明显了。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不断的帮宝宝转换睡姿,侧睡的话过几天就换个方向睡。
9为宝宝包“蜡烛包”或压沙袋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人都喜欢用一条大方薄被将婴儿完全包裹起来,尤其是一些老人习惯用一床小的棉垫子,将伸直的两下肢包起来,再结结实实地绑上,以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罗圈腿”,还能培养孩子手脚不乱动的好习惯,这就是俗话说的“蜡烛包”。其实这种做法是没有必要的,罗圈腿不是由于未捆绑所致,而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缺钙所致。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四肢呈屈曲状态,出生后这种姿势还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如突然用包裹、捆绑的方法去改变这种姿势,会使宝宝身体一直紧张疲劳,休息不好,妨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的还可诱发髋关节脱位等。“罗圈儿腿”和“X”形腿完全是由于后天喂养不当和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并不是“蜡烛包”所能解决的。1岁以内的宝宝睡觉时,胳膊、腿弯曲是最自然的姿势。
应该在市场上购买较宽松柔软的睡袋,睡袋下方有开口,以便于换尿布,而且保暖。在白天可以给新生儿穿上内衣、薄棉袄或毛线衣,再盖上棉被就可以了。对于容易惊醒的新生儿,父母可使用包被将新生儿包裹起来,但千万不可包得过紧,一定要宽松。
10为宝宝“过小满月”对健康有害
民间育儿习俗中,常把新生儿出生后第12天的庆贺仪式称作“小满月”由于宝宝出生刚12天,对外界环境还很不适应,抵抗细菌、病毒侵入的能力还非常脆弱;而且新爸爸妈妈这时也很疲劳,如果这时过“小满月”接受亲戚朋友的探视和祝贺,对母婴健康都没有好处。
虽然宝宝在母体中获得的免疫能力,能够让宝宝在6个月内成功抵抗外部细菌的侵袭,但如果探视的人过多,成人呼吸道中的微生物就可能成为宝宝的致病菌。过多探视,对新手妈妈产后恢复也不利,休息不好,乳汁分泌就减少,给喂养带来困难。做丈夫的要学会保护妻子和宝宝,相信这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11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否正常
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不正常在民间传统的育儿经验中,有一种错误的习惯性认识,认为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很正常的,或者认为新生儿开始喝点糖水就行了。现代新生儿护理医学已经明确指出,宝宝出生后就具备了吃奶的能力,越早喂哺越好,对大脑发育越有利,还能降低低血糖及暂时性黄疸的发生几率。所以说,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不正常的。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新生儿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即在每一天里,每个新生儿都要循环往复地经历安静睡眠和活动睡眠两种睡眠状态,即深睡眠和浅睡眠,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三种觉醒状态,以及另一种介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即瞌睡状态。
12
贴“夜哭郎”字符解决新生儿夜哭问题是无稽之谈
“夜哭”是指新生儿白天如常,每到夜晚则啼哭不眠,或午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
在传统的育儿风俗中,有一种贴字符的解决方法,据说只要在住家附近的街道两旁贴上几张写有“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过路人念过之后,家里的宝宝就不哭了。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法没有一点科学道理,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
其实,在宝宝不会说话之前,哭就是他(她)的语言,啼哭是表达自己需求与情感一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当宝宝啼哭时,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是宝宝饿了,然后把乳头或奶嘴塞到宝宝口中。
按照中医理论,宝宝的夜哭,除因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因素外,很可能与宝宝脾虚、蕴热或惊恐等原因有关。
一种是虚寒,就是因新生儿身体虚弱,受寒后引起的病变。具体地说,是由于妈妈在怀孕期间身体虚弱,使胎儿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禀赋不足,宝宝出生后容易受寒而影响到脾脏的功能,夜间体内阴阳不调,阳盛而引起的腹痛,宝宝因疼痛而醒来哭吵。
典型症状表现是:患儿常会夜间哭泣,其哭声偏于细微,睡眠姿势以俯卧蜷曲位为多,伴随身体消瘦,无精打采,手足发冷,面色青白,食欲不振,排出水样粪便,其指纹淡红,舌质淡,苔薄白,时有腹痛但喜欢按摩,头发稀疏干枯等。
另一种是蕴热,是指宝宝出生后因受热过度,致使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因而容易精神不宁,烦躁不安,所以夜间哭声不断。
典型症状表现是:面赤唇红,眼半睁着,手心、足心有热感,多烦躁不安,夜啼有力,小便短赤,指纹紫,舌尖红,苔微黄。若发现宝宝有上述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寻医问诊。
还有一种就是惊恐,这是因为宝宝出生后受到惊吓,使心神的安宁和平衡受到干扰,所以夜晚稍有异常声响就会导致宝宝惊恐害怕,并且啼哭不止。
典型症状通常表现在:患儿常于睡眠中猝然啼哭,哭声悲惨而紧张,多呈恐惧状,喜欢紧偎在人怀中,若抱时则可保持安静,嘴唇与面色均乍青乍白,一般无其他明显症状。这种患儿也宜用中药治疗以安神定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