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对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患者可以多用些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中医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燥湿化痰(陈半夏、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年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订购声明及目录
关于订购年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的声明
为了尽可能的弥补年《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的一些不足,历经几年的不眠之夜,在家人、朋友、同事、同行,出版社刘老师的努力下,新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才得以发行,原本初衷宽时再版,临到头来,还是仓促完成,故此,书中仍有弊疵,还请读者朋友见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期再版时能得以弥补。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新书的征订过程中,很多朋友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现针对较为集中的问题做统一答复。
1、新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是正规出版社出版,还是个人印刷?是全国统一发行,还是个人行为?新华书店和网上能买到吗?
答:新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是由中医权威出版社: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上、下册,书重约一公斤,定价,62元)。需要购买的读者,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2、新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主要内容是讲什么的?
首先《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是一本手法按摩治疗的书籍,书中把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手法治疗和心性调节相结合。提出内调脏腑、外畅经络、中开心结的治疗理念,按摩手法只是作者中医思维表达的一个媒介,旨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传播传统文化。所以有阅读过此书的读者,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yf/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