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历史作伴,欢迎来到不二书说历史。
论明朝最作死的王爷,那么必然首推朱棣的第二子朱高煦。
朱高煦一生颇具传奇,早年跟随朱棣饮马塞北,爷爷朱元璋驾崩后,被建文帝扣押在南京,按照道理来讲,朱棣和建文帝必有一战,而作为筹码被困南京,朱高煦的一生就应该划上句号了。
可是没有想到,建文帝的奇葩操作让朱棣三子全员回归,朱高煦回到他爹身边第一句话就是:爹,咱们反了他!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救援朱棣于危难,所以朱棣非常喜欢他。
因为不管是脾气,还是作战风格,朱高煦都颇像年轻时期的朱棣。从而在朱棣造反成功要立太子的时候,朱棣其实更倾向于立朱高煦为太子。
可是考虑到君不立长,天下大乱这个说法,朱棣非常为难,于是他询问文臣武将的意见,结果意见非常分明。
文臣的意见是长子朱高炽,武将的意见是朱高煦。
就在朱元璋为难的时候,首辅谢缙说了三个字便让朱棣下了决定,这三个字便是“好圣孙”!
“好圣孙”便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虽然朱棣对于长子朱高炽不是特别看好,但对于“好圣孙”朱棣是非常喜爱的。
所以在决定立谁为太子的事情上,朱棣终于下了决心。
既然太子之位在朱棣心中已经定了下来,这意味着朱高煦便失宠了。朱棣很快便封朱高煦为汉王,而封地则在边陲之地云南。
把朱高煦封在了云南这样偏远的地方,朱棣的意思非常明显,摆明了怕他抢夺皇位。
朱高煦如果肯远赴云南,那么自然能够安享晚年,他这一系也能永存。
但是,朱高煦虽然已经看出了他的父亲朱棣要打发他走,可是他偏偏不肯认输,他认为自己留在南京,那么还有机会成为皇帝。
所以当朱棣要他去封地之后,他死赖着不走,并且还可怜巴巴的跟他爹说:我犯了什么罪?你要这么狠心把我放逐到千里之外?
看着朱高煦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免去了让他去云南的诏命,反而带着他一起巡视北方边境。
一路上,朱高煦表现得非常优秀,于是朱棣龙颜大悦,让朱高煦自己选封地。
而朱高煦则趁机求朱棣让他留在南京,朱棣一心软便答应不再提封地的事情。
可是朱高煦留在南京也不是白留,留在南京意味着他可以继续在朱棣和朱高炽之间捣乱,说不定还可以有当太子的机会。
可是,在永乐十三年,随着朱高煦越来越嚣张跋扈,特别是逼死了谢缙,让朱棣深感厌恶。
于是又下旨,让朱高煦前往封地青州,朱高煦又一次想耍赖,不止赖着不走,还招募三千精兵,公然抗了朱棣的旨。
朱棣因为这件事大为恼怒,准备将朱高煦废为庶人。
当时的局面对于朱高煦而言非常不利,因为此时他已经触及到了朱棣的底线了。
好在,他的哥哥朱高炽为他求情,这才免去了被废为庶人之罪。朱棣又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去了封地乐安,希望他安安稳稳做他的王爷。
但朱高煦可不是这么容易就放弃的主,在气呼呼的去了乐安后,朱高煦继续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朱高煦去了乐安,心心念念地想要造反,此后朱棣驾崩,他的哥哥仁宗继位,朱高煦决定造反。
他的哥哥立马摆了摆手:好弟弟,自家兄弟,别说这个,来来来,我的就是你的,金银财宝随便拿,侄儿们全部封郡王。
朱高煦对此非常满意,从而按捺住了造反的心,可是没过多久,朱高炽驾崩,朱高煦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奔赴北京奔丧的途中,朱高煦就派人劫杀,但没有成功。朱瞻基回到北京继位,成为了宣德皇帝。
而后,朱高煦正式开启了起兵造反,想复制自己的爹朱棣的路,夺了自己侄儿的江山。
可惜他有他爹的野心,但却没有他爹的能力,而他的侄儿也不是建文帝。
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结果朱高煦的部队士兵们听说皇帝亲征直接吓破了胆,在阵前把朱高煦给绑了,献给了朱瞻基。
朱高煦成功把自己从王爷作到了造反的阶下囚,群臣们上奏把朱高煦就地正法,但朱瞻基不想担负杀亲叔的名头,于是只将朱高煦贬为了庶人,幽禁在了西安门内。
对于这位亲叔,朱瞻基也算是仁至义尽了,造反这种大罪,朱高煦被杀十次也不够,但朱瞻基并没有对他这位作死的叔叔大开杀戒。并且在幽禁期间也是多次去看望他,希望缓和一下彼此之间的关系。
可是这朱高煦虽然成为了待宰羔羊,却依旧作死之心不改,居然干出伸腿绊倒皇帝的事情,实乃是个奇葩。
朱瞻基被绊倒摔了个狗吃屎后终于怒了,直接让人用一顶铜缸把朱高煦扣住。而朱高煦还是不服输,直接用身体顶起铜缸,还大喊大叫铜缸奈何不了自己。
于是朱瞻基让人在铜缸周围点上了火,朱高煦终于为自己的作死付出了代价,变成了一只铜缸里的烤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