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小石楼村有一处残败的地主宅院,尽管现仅存“十间楼”前四合院3处,楼房20余间,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处宅院旧时的辉煌和富足。这就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张家大院。年,张家大院被列入枣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批准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石楼村
小石楼村位于柴胡店镇偏东南方向3公里,村的东面有山山相连的“千山头”,千山脚下有薛河古道,常年流水不断,据《柴胡店镇志》中记载和老人们的叙述得知,村中原来因有石姓人家居住,并有石楼一座,村名原为“石家楼”;国学音韵大师张畊,清乾隆五十一年(年)来此建造了占地多亩的张家大院,并有专门藏书的“十间楼”,因此村名一度被称作“十间楼”;后又与后庄的“大石楼”延顺,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村名——小石楼。
年1月10日下午,《枣庄晚报》记者孔浩老师、枣庄市中作协谭玉峰老师及我一行三人驱车来到柴胡点小石楼村,专程来看看建于清代的古老宅院——张家大院。
在小石楼村的中部,就是张家大院,现存的几栋老房子被围墙圈了起来,大门上了锁,听村民说拿钥匙的人出门了,正想借村民的梯子爬墙而入的时候,后院的张家人找来了钥匙,打开门看到一处典型的四合院,东西厢房,正中间坐北朝南的是二层小楼,近几年来这里成了红色影视剧拍摄基地,先后有《铁道游击队》《血沃丰碑》《生死十日》等10余部影视剧在该院拍摄,被刷了一层黄色涂料的外墙上有的还写着抗日的标语口号。
我们进来以后几个附近的村民也跟着进了院子里纷纷像我们介绍张家的故事,张家直系后人已经鲜有在村子里居住的了,据村民们说徐州白云商厦的总经理,兖州矿务局的总经理都曾经是张家的后人担任,还有很多后人散居在国内外,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有所作为。
更能让他们这些族人骄傲和敬仰的两个张家人:一位是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投身革命,并变卖家产为抗日队伍买枪买粮,开明民主人士、滕县人民副县长张瑞五;另一位是为了革命理想,在日本鬼子的酷刑面前视死如归、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惨遭敌人杀害的革命烈士张兆谦。
当问起这个院子是什么时候谁建的,村民们说是清乾隆年间张家先人叫张畊的从其他人手里购买的宅子开始了张家大院的建筑。从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开始到现在张家大院已经有年的历史了。
据张家的后人介绍说,他们的先祖是明代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当年张居正死后,惨遭抄家、流放,后其分支移居柴胡店,先在柴胡店村建造了府邸,置办了土地。
到了张畊时,家境越发向好,张畊还被授予儒林郎、部政司理问之职,于是在其属地现在的小石楼村不惜斥巨资营造宅第,当时叫“石家楼别墅”。
而张畊本人是轻财好施,性情闲适恬静,不与世俗之人交友,在他营造的“石家楼”里有经过数十年收集的的藏书约十万册,这些书来源甚广。河南、河北、江苏一带到处都是张氏族人不遗余力收罗孤本珍籍、精校名抄的市场,仅于天津鲍氏知不足斋就不惜重金购得古籍达5万卷,成为鲁南地区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张畊从早到晚读书不倦。遂绝意仕途,超然尘外,搜罗古籍,博览群典,著书立说。
张畊其人
张畊,字余三,号芸心,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年),卒于道光二十三年(年),享年80岁。滕县孝八社(今滕州市柴胡店镇)小石楼村人氏。出身“滕县八大家”之一的书香门第。高祖至祖父,皆滕县博士弟子。父亲张敬祖,曾任州同知。以国子监生员授予儒林郎、布政司理问之职。
张畊悉心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尤精训诂、经学及音韵学。“治经以汉唐为宗,一字之解,本‘六书’,贯百家,悉诸至当。”对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研究颇深。晚年所著《古韵发明》、《切字肆考》,以《说文解字》为根源,以清代思想家、文字学家顾炎武,经学家、韵学家江永,哲学家、音韵训诂学家戴震三家之说为基础,推广扩充他们研究未尽的意蕴,并对其著作认真剖析,使古文字学理论更加精密。
当年的张家大院会是什么规模和摸样呢?据石正祥在《走进柴胡店张家大院》文中描写:后成张氏家族分支宅第,有东西5个分院、30余处四合院、余间厅室组成,总占地余亩。坐北朝南五座门厅高矗,门前古槐参天,拴马桩林立。西院大客厅建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中院“腰楼”高达五层,可俯瞰村子全貌。
张家大院的厅堂楼阁,均为悬山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古色古香。当时聘用了外地的工匠作指导,集当地的建筑精英高手的智慧为一体,吸收明清两朝建筑的优点。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分为一、二、三进院,最后是堂楼。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院内形态各异的石雕、木雕、砖雕构思巧妙、刀工精细。各院间洞门曲径,青砖铺地,奇花异草黄杨修竹,景色宜人,其规模居当地之首。
据传说当年(年)直奉大战在柴胡店地区的一次血战前,直鲁联军曾光顾张家,当时正值夏季连阴雨,道路泥泞坑洼,车马炮无法行走,将士们就动用了张家10间楼的书籍,铺在整整几十里泥路上,才顺利过去。东大院东南方设有二层护院炮楼一座,曾是当年伪奚仲乡自卫团的所在地。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滕县六区区委曾经设在张家大院的西大院。年春,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二十四团政委的杨广立将军曾率领该团在张家大院驻军半年。
解放后,张家大院收归国有,西大院建起了小学,中大院为国家粮库。张家大院先后毁于解放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现在的张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衰败之景——残存的灰砖小瓦,坍塌半边的古屋楼梯,凌乱的枯草、垃圾……
参考文献:孔庆海《清代滕阳张畊》
石正祥《走进柴胡店张家大院》
微游枣庄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