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来源 > 正文 > 正文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简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2 16:01:39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简传

说来惭愧,曾经混迹某校中文系的我,当时对李清照的了解也不比别人多多少,也只停留在她林妹妹似的愁怨上,除了借用几句词来写写信,卖弄一下之外,再无深究。后来去济南,大明湖畔,趵突泉旁,李清照纪念馆,拍了她的雕塑作为手机屏保好长时间,想激励一下懒散的自己,也收效甚微。随着岁月蹉跎,才慢慢理解了“多少事欲说还休”,也慢慢有心思循着她的诗词去了解她的人生,看到了她闪耀的思想光芒,才有了今天的分享,有几点感悟希望与书友们唠叨唠叨,但是,李清照确实是太过庞大的冰山,如何让大家看到水面下的真实部分,也颇让我为难:说作品,存世虽不多,但篇篇是精品,字字是珠玑,展开了几天也说不完;说人生阅历,她又一生坎坷,生平际遇可悲可叹。于是,我准备按照她的年龄与遭遇,以及当时创作的作品来讲解,希望这个四不像的东西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李清照,当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年),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以散文受知于当时文坛领袖苏轼,时称“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深受苏东坡名士气质的影响。《宋史·李格非传》有三百多字: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大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拭。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他的诗文被誉为“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补之)、秦(观)之上。”

母亲,王氏,宋史记载:“拱辰孙女,亦善文”,能在青史里得到这三个字的评价的女性也真可谓凤毛麟角。王拱辰是仁宗朝的状元,史称“诚信状元”,还有一个说法是,李清照的生母是宰相王准的孙女,因为难产去世。所以,后母王拱辰的孙女担心落下刻薄的名声而对她格外宽容。不管哪种说法可信,李清照必定是得到了父亲母亲的厚爱和滋养,甚至有“假充男儿教养”的嫌疑,不然,不会生长得那么恣意盎然,文学素养也不会那么高。

作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千金,李清照可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张丑《清河书画舫》已集引《画系》,云易安小楷和则天图画“皆精”。宋濂《芝园续集》卷十云:“李易安图而书之,其意盖有所寓。”

 《太平清话》卷一云:“莫廷韩云,‘曾买易安墨竹一幅。余惜未见。”《清河书画舫》申集云:“李易安、管道升之竹石。”清人编《玉台画史》内有清照之名,可见其擅画。

除此之外,李清照还有一样爱好,也做到了“通”,等一会儿再给大家揭晓。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基本上是在原籍度过的。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来看李清照十六岁时写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而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革。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仙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魄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她的这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苏门四学士之一)》被称为不让“须眉”的少年成名之作。大约元符元年末或二年初,李清照与父母、胞弟李迒一同来到汴京,并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成了惊动京师的“词女”。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一出,一时间名动京城,“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这里头就有赵明诚和他的父亲赵挺之。当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赵明诚是太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而且在金石收藏方面已经颇有才名。在被词女的“才”迷倒之后,定是想办法目睹了词女的“貌”。那么,李清照长得怎么样呢?是美女吗?她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从父母遗传的角度来看,李清照应该也是容貌出众,当然有我们主观的成分在里头。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cha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人考证出,这里来的客就是赵明诚,而这个客显然是入了李清照的法眼,不然不会把“袜刬金钗溜”的形象给他看到,也不会刻意去“倚门回首”。眉目定情之后,赵明诚这个考古系的书呆子显示出了少有的智慧,他告诉父亲,自己“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己脱,芝芙草拔。”知子莫如父,赵挺之是这样给儿子解梦的:“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己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看看这父子两个,纯粹是在合谋李家的“词女”。这个故事在京城流传很广,给赵家营造了极为有利的舆论氛围,这实在也是个策略:看我赵家的诚意如此,你李家……也有人说,赵挺之有拉拢李格非的嫌疑,但是作为读书人出身的赵挺之爱才之心也是有的,不然不会去附会儿子的无稽之谈。不清楚当时李格非怎么考虑的,但因为赵挺之也是贫苦人家科举入仕,门风也是严谨素朴,而赵明诚也确实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一副性情宽厚、少年老成的学者风范,也得到了女儿的首肯,李格非才把爱女嫁与他吧!于是,有情人得成眷属,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后世艳羡不已的美姻缘。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娘子的娇憨甜美,在爱人面前的天真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人说这首词写得太过俚俗,不像是李清照的文笔,殊不知每一个在爱情中的女子都是一样的,只要爱情就够了,难道还要掉书袋摆典故?还有一首写闺中柔情蜜意的: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这首词写得十分香艳,卿卿我我的儿女情态跃然纸上。称得上是“风情无限,眩睛摇目。”引得不少词评家们对她颇有微辞,如与李清照同时的王灼在《碧溪漫志》中说道:“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措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这种风格的词应该还有很多,不然,就这么给扣上个“好色”的帽子可真是太冤枉了。李清照怎么会不知道这些老头子的标准,她只是故意写得这么外露罢了。“我只要赵明诚一个人欣赏就够了”,管你们老头子们怎么说?正如梁衡先生《乱世的美神》中所说,她的爱情不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那么多惊险跌宕的情节。命运只是让幸福在该来的时候都来了,让这个宋朝女子在青春年华里尽情绽放着激情与快乐。而对于赵明诚来说,不仅仅是迎娶了一个“弄笔偎人久”的娇嗔可人的新娘,更在于她不仅理解、尊重丈夫所酷爱的事业,更能全身心地为其“笔削”以至续成完璧,从而使被一般人看来极为艰深的金石之学,变成了一件趣味横生的乐事:“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因为是太学生,赵明诚得住校,只有初一十五才能请假回家与妻子团聚,共同的娱乐项目是逛街,逛大相国寺,赵明诚在买碑文之时还知道买些果实与妻子相对咀嚼,颇有些暖男的味道。而”咀嚼”二字简直是出神入化地将收集、吃食、学习这些缓慢地吸收和摄取的愉悦都结合到了一起,让人回味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有诸多无奈,谁也逃不开。事实上,赵李两家虽然结为秦晋之好,但却分属不同的党派,李格非是苏东坡的门徒,自然也是和苏东坡一样的旧党,而赵挺之代表的却是新党,在结亲之时,正好是两党斗争相对缓和的时刻,也是老天有意成全这一对璧人。第二年,也就是李清照十九岁这年的七月,政局突变,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被贬官外地。而当时赵挺之已出任尚书左丞。李清照就上诗翁舅赵挺之,求他营救父亲,她写道:“何况人间父子情”,其余几句散失,但是有读过的人说,“人尽哀之”,可以说写得非常感人。但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事情怎么发展的我们不清楚,但后来还有一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看得出,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对于世故人情还稍显幼稚。到底这个党争激烈到神马程度呢?上回刘老师的苏东坡里面讲他受到的各种迫害,大家可以想象党争之激烈。下面这个小故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党争:赵挺之的连襟陈师道是旧党,家贫,有一回……第二年,李清照二十岁这年,朝廷又下令,元祐党人及其亲属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只能离开丈夫,回到父母所在的老家。当时赵明诚出任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职位清闲。夫妇居于两地,或者受党祸松紧所左右,李清照时而汴京,时而原籍,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李清照这一时期的作品以相思为主。重阳。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琅嬛记》眷中引《外传》中有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对赵明诚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本来他还有些才情,也曾经与李清照诗歌唱和,“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从此以后,再不敢与妻子比文弄墨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赵家烈火烹油的时代也转瞬即逝,大观元年(07年)正月,也就是李清照二十四岁的时候,赵挺之在与蔡京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罢右仆射,回家五天后就去世了。死后第三日,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不久获释,但挺之赠官却被追夺,他三个儿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于是,明诚偕清照屏居乡里,也就是青州(山东省青州市),并将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归去来兮》的归来,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李清照对恩师晁补之的敬仰,因为晁补之曾经写过“一户一牖,皆欲致归去来之意”,这也说明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就在这个时期,李清照为自己起名为易安居士,也称易安室,“易安”二字系取义于陶潜《归去来兮辞》的“审容膝之易安”,意谓房屋小到仅可容膝,也可“心情安适”,大家看看,相府这个三奶奶真是太不讲究了!从堂堂相府流落到小地方,过普通人的生活,居然一点也不苦恼,还说什么巴不得“终老是乡”,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确,这确实是李清照与丈夫一起渡过的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金石录后序》里说: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傣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一段话,一直被传为佳话,作为伉俪情深的典型。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窥视到李清照幸福的一丝隐忧。在最初的日子里,他们共同收集与欣赏古旧碑文字画的快乐是单纯的,但随着藏品的丰厚,赵明诚越来越投入,甚至迷失了自身,李清照则觉得乐趣越来越少了,最后完全成为了一种负担,所以她说,“钱癖与传癖何殊?”喜欢文物的收藏家与喜欢钱财的守财奴没有什么不同,李清照为此非常迷惑。一开始,藏品是夫妻共有的,是共同财产,快乐也是属于大家的,共同的爱好是联系夫妻感情的纽带,何等温馨与浪漫。但是,事情发展超出了李清照的预料,“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liao)栗。”看看,共同财产变成了私有财产,房产证上只有一个名字了,本来想读书取乐,却落得一堆埋怨与挑剔,李清照怎能受得了?“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wan)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里可以看出到底是夫妻共乐,还是李清照独乐?所以,我说这个可能是他们夫妻生活的“七年之痒”,总是有一些小虱子在啮咬着每个人的华服,谁也逃不过。

李清照在屏居青州期间,除了协助明诚撰著《金石录》之外,她还完成了一件在词坛上有“补天”之功的大事,这就是为诗、词之别首创界碑,写出了“别是一家”的《词论》。《词论》的写作缘起大致是这样的:李清照的恩师晁补之曾于元祐年间写过一篇题作《评本朝乐章》的重要词评。李清照当时年幼,现在看到老师的作品,也禁不住手痒痒了,写了这篇名副其实“压倒须眉”和“前辈”的词学新著--《词论》:

李易安云:“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未’,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位下,罗拜日:‘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终、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鸯》,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词论》之大胆,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她“历评诸大家之短,率直大胆又多中肯綮,”《词苑萃编》说她“自恃其才,藐视一切……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赵明诚不知怎么想?妻子的才情,胆略都让他折服,他彻底成了“李先生”,曾经有人发现一张小像,是李清照的画像,上面有赵明诚的题字:“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但是据说画像是伪作,但这几个字倒可能真的是赵明诚对妻子的评价。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李清照和赵明诚没有子嗣,宋人有明确记载:“(赵明诚)又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赵君(明诚)无嗣”。这对一个家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重和元年(8年)屏居结束,赵明诚离青州赴任,具体去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宋史中明确记载,即新旧党争早已平息,赵明诚不管到哪里做官,均可携眷前往,他为什么偏偏要她独自留在青州?一种说法就是赵明诚有了另外可以携带的家眷,比如说小妾。宋代可以纳妾,另有官妓等等,赵君无嗣,也可能是纳妾的原因之一。但是,李清照怎么接受这个事实,还真是个问题。一方面,赵君无嗣是她不愿看到的,另一方面,把丈夫的爱分享给别人也是她做不到的,她不屑于做相府宫斗剧的主角,只好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哀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这一段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爱情失落后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痛苦。

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倪,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当然,也不是说赵、李关系自屏居结束后,一直处在危机状态,而是“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在赵明诚作淄州太守期间,曾有浪子回头的意思,继续专注于《金石录》的撰著,这也为夫妻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当赵明诚得到了“白居易书《楞严经》”时,尝云:‘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这种人生中的喜悦也只有知己才能分享,所以有人说赵、李间仍然是“夫妇擅朋友之胜”。正当李清照在淄州协助赵明诚继续搜集和考订金石文物时,金兵已对汴京形成了包围。不久京城失陷,赵明诚亦因奔母丧南下金陵。此时,如何处理青州书库巨额收藏的重担悉数落在了清照的肩上。她急忙赶回青州,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其时在建炎二年(28年)三月十日之前。大约在清照离开归来堂书房不几天,青州发生了一次兵变,“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她等于从兵燹(xiǎn)中抢救出了十五车文物,其贡献非同小可。当清照押运这十五车器物”连舻渡淮,又渡江”,(从山东到连云港,渡过淮河,又渡过长江)行至镇江时,恰遇张遇陷镇江府,士民皆溃。将作监主簿马元颖妻荣氏为张遇所得,遂遇害,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我们的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将这么一大批稀世之宝押抵江宁,名副其实地做到了“完璧归赵”。为此,赵明诚对其”老妻”颇有感戴之意;岳珂对清照此举亦尝有褒美之词:“德甫之夫人易安,流离兵革间,负之不释,笃好又如此”。这里赵、岳称道清照的是具体指她在途中遇贼尚能将《赵氏神妙帖》“负之不释”,实际上,李清照在长途水陆兼程中,所遇艰难险阻是一言难尽的,没有她的大勇大谋虎口夺书,这“十五车”就得付与战火了。

当时,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江宁安顿下来之后,李清照作为江宁第一夫人,没有夫贵妻荣的得意,没有游览风景的雅兴,“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李清照在江宁生活多年,没有一句写南方美景的诗词,因为当时已经是“靖康之变”之后,她看到的是亡国偏安的痛苦,想念的是家乡的“东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所以,她是悲苦的,诗思也大变。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所得之句为何,这里虽未确指,但时人却异口同声地说其时清照所作是这样的一些诗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都是在批评投降派,希望能有英雄来收复失地。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jiong),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mo)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在李清照为国担忧的时候,赵明诚在忙什么呢?他还是醉心于自己的金石文物收藏事业,同时高官厚禄似乎引起了质的变化。“谢彶携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过江宁,明诚借去不归。”为收集金石字画典当衣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赵明诚凭借自己的地位豪夺了这件价值不菲的藏品,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令人失望的一笔,估计这个事情他是瞒着李清照干的。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却是想瞒也瞒不住的。建炎三年(公元29年)二月,也就是李清照四十六岁那一年,赵明诚临乱作了“缒城宵遁”者。御营统制官王亦将在江宁谋变,江东转运副使李漠得知后,驰告赵明诚,时明诚已被命移湖州,弗听。李谟采取了紧急措施,使王亦不得不斫开南门逃走。将近天明时,李漠去探望赵明诚,他竟与通判毋邱绛、观察推官汤允恭用绳子系住从城墙上逃跑。后来毋、汤皆抵罪各降二官。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涉及此事时,尝云“己酉春三月罢”,未及“缒城”之事。而在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中,也没有看到李清照对此事的记载与评价。我觉得,这正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的高明之处。上善若水,一个好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能包容一切,虽然,赵明诚有恋物癖,有章台行,但是,在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李清照不会选择离开,更不会去指责他,有的只是默默的陪伴与支持。其实,在当时的宋朝,临阵脱逃的官员有很多,全国上下可以说逃跑成风,皇帝还不是第一个逃兵?况且,赵明诚作为一个文官,去指挥战斗显然不是长项。只是赵明诚因为是李清照的丈夫,所以受到了我们格外的重视。理所当然,逃兵赵明诚被朝廷罢官,北方老家回不去,只得辗转于芜湖、姑孰(今安徽当涂)等地。有人说,这一时间段内,李清照赵明诚曾经途经乌江,所以有《夏日绝句》的铿锵之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真如人们所言,那李清照当时是何神情?赵明诚该如何羞愧难当?命运很快给了赵明诚一次机会,那就是四个月以后,朝廷又下令让赵明诚去建康领命以赴湖州任。这么快得以起复?大家别忘记了赵明诚还有两个在朝中做官的哥哥,其中一个任中书舍人,还有一个任兵部侍郎的妹婿,而李清照的弟弟也出任敕局删定官,皆是要职。所以,赵明诚这么快地得以起复任命。于是,他们把家定于池阳(今安徽贵池),议定赵明诚先去赴任。赴任之时,李清照一路相送,直到赵明诚弃舟上岸,方才分手。“(赵明诚)坐岸上,葛衣岸中,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乾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知大家听了这话有什么感觉?这不像一个丈夫对妻子的交待,而更像是对战友的嘱托,金石事业是夫妻共同的事业,对于赵明诚来说,李清照是真堪偕隐的知己,更是可以信赖的兄弟,只有她知道这些没有生命的金石的价值,而李清照也真的堪当此重任,而且真的做到了“爱惜如护头目”。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明诚)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书呆子赵明诚再一次冒了傻气,希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也希望真的为朝廷效力,急于赎罪的心理让他搭上了性命。建炎三年六月中旬的苏、皖交界处,据历史地理物候记载,那时比现在还要炎热。从来没吃过什么苦的“贵家子第”赵明诚,竟“冒大暑”,骑马奔驰,遂途中感疾。到了建康,就患了有热无寒的疟疾。“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恒。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胄。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到了八月十八日那天,明诚就再也起不来了,“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赵明诚的绝命诗也不知道写的什么,也没有像曹操那样安排一下后事,总之,他狠心弃妻子与小妾不顾,独自去了。当时,赵明诚四十九岁,李清照四十六岁。赵明诚卒后,在时局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清照不但为丈夫办理了后事,还陆续写了不少悼念他的作品。《祭赵湖州文》中: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李清照传49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这里就想起三毛曾经问荷西,希望两个人谁先死,荷西回答希望三毛先死,三毛还不理解,待到荷西走后,三毛独自面对悲痛,才理解了荷西的爱。现在,留下李清照一个人承受这种痛苦了。“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zhì溃塌)。”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以后陆续还有一些怀念亡夫的作品,让人潸然泪下: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技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安葬了丈夫,李清照该怎么办呢?当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长物”,如何存放,成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李清照眼里,这些东西不是财富,而是丈夫的心血,眼看战火将近,得为他们找一个合适的归宿。兵部侍郎的妹婿应该是不错的人选,李清照就选了一批贵重文物让人送去托他保管,谁知次年“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这些“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紧接着就有了“颁金”的谣传,意即赐玉器予金人,也就是有人诬告她家私通金人的意思。事实上,“金”是有人曾经请赵明诚鉴赏过的一把玉壶,与赵明诚没有关系。但是,此事非同小可,清照“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大家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这事情?李清照遂倾其家中铜质器物,欲追赶逃跑中的宋高宗投进,以湔(jian)洗被诬之冤。到底是东西重要,还是名声重要?这是一个问题。当时,李清照投奔的胞弟李迒任“敕局删定官”,也是跟随御驾行动,所以高宗在两浙逃亡的路线,也就是李清照追赶流寓的路线。弱女子,夫新丧,又带着那么多招眼的金石器皿,李清照这一路可以说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从建康出发到镇江,又到越州(绍兴),又赶到宁波,上了舟山岛,又到台州,走海路,一路逃到温州,可以说是亡命天涯,最后,李清照终于把所有的铜质器物敬献给了朝廷,可惜那些东西也没能躲过战火的洗礼。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nuo)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宋高宗绍兴二年(32年)春,李清照四十九岁,由会稽赴杭州,“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噟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在这种情况下,张汝舟出现了,职位和赵明诚差不多,又是单身,人应该也看得过去,“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俛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本来以为可以安定后半生的李清照,很快发现:“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张汝舟也很快发现李清照的藏品既没有传说中那么多,而李清照这个人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被自己操控,“遂肆侵凌,日加殴击……”离婚是不可能的,张汝舟费了好大功夫才得逞的欲望不可能轻易放手。根据宋朝的刑法,如果夫有罪入刑,就可以离婚。但是,妻讼其夫,即使状词完全属实,女方也要依法系狱、判刑二年。清照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冒着被系狱的风险将张汝舟告上法庭,告发他“虚报举数以入官”,一时间满朝震惊,此案甚至引起了高宗皇帝的重视,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此事,经查实,张汝舟受到了编管柳州的惩处,清照得以与之离异,又因为得到德高望重的綦崈礼的搭救,她只被系狱九天。綦崈礼是赵明诚的远房亲戚,李清照还有一个亲戚,是近亲,她的舅舅的女儿王氏的丈夫,也就是秦桧,为什么舍近求远,大家肯定都猜得到,李清照与王氏年纪相仿,但姑舅姐妹却无来往,秦府落成,大宴宾客,李清照也不去,这也是李清照性格的一个体现。

整个再嫁事件前后只维持了一百多天,但对李清照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身心俱疲,当时世人对李清照再嫁之事都颇有非议: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二,谓清照”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约稍后于王灼的朱或,其《萍洲可谈》卷中云:“(李清照)不终晚节,流落以死”,亦诟其再嫁事。不管世人怎么评说吧,李清照终于得以解脱,心情逐渐平静,生活亦趋稳定,应该是一直在弟弟家寄居,遂重新投入了关于《金石录》的未了之事。《金石录后序》当是在这一背景下,挥泪完成的。这既是一篇书序,又是一篇对亡人充满深情的悼文,也被当作一篇夫妇合传:此文详记夫妇两人早年之生活嗜好,及后遭逢离乱,金石书画由聚而散的情形,不胜死生新旧之感,博得了历代的好评:“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有此文才,有此智识,亦闺阁之杰也”“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对后世曾产生过出人意料的深刻影响。其中有一段写:“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麓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张居正事)可见《后序》的深远影响。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qu)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从收集时的心醉神迷到失去时的心碎欲裂,这个过程何其残酷?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然而,李清照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达观:“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告诫后世什么呢?希望后世不要像那些人一样过分沉溺于此。

又经过约十年的苦心劳作,“批删十载”,于绍兴十二年(43年)前后,李清照将《金石录》表进于朝。面对这一系列难以抗拒的灾难,李清照没有屈服,终于从悼念亡夫、追悔轻信匪人等个人痛苦中解脱了出来,把眼光放到了对家国大事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ly/7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