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中,《神农本草经》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在古代,此书曾与《内经》《素女脉经》并尊为“三世医学”,与《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合称为“四大经典”。可是,对于神农,你真的懂吗?著名医师陈润东通过整理、探究祖孙三代对《神农本草经》的临床应用经验,为您更深层次地解读本经的内涵!
《本经》是学者不可不读之中医书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由于其文义艰涩,造成现在很多学习中医者不读《本经》,而是用一些后世医家的相关本草书籍,或是《伤寒论》及《温病条辨》之类理法方药均具备的书籍代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展中医,不可不从源头开始,让我们回归《神农本草经》。《本经》的特点有许多方面,笔者归为两大特点:
第一,重视实际效应,言性味主治不言归经。
《神农本草经》谈药物,言性味主治,不言归经。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即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药物归经是后世对《本经》的发展。后世医家习惯用药物归经来解释药物功效。
归经理论是探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归”是指归属、归类,如某药归属某经、某药入某脏腑、某药归某类。药物归经理论的本质是探讨药物的分类。中药归经理论源于《内经·宣明五气篇》的“五入”,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神农本草经》中有近乎归经的描述,如言大黄“荡涤肠胃”等。汉代张仲景采用的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对后世创立归经理论有一定启迪。魏晋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有“芥归鼻”等记述。唐《食疗本草》称“绿豆行十二经脉”。宋《图经本草》言瞿麦“通心经”等。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尤重十二经辨证,在《医学启源》中总结了不少分经用药的经验,如“去脏腑之火药”、“各经引用药”等。在“用药法象”中有九十余种药物记述了“入某经”、“某经药”。他将十二经与药物的关系作为“药性”的一部分,各药项下分别注明所归经名。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列有“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例”,提出“十二经泻火药”,如“黄连泻心火”等。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在论述每药所设的24个项目中专列了“走何经”一项,经名沿用太、少、厥和阳明。李时珍在某药归某经的基础上又有“本病”、“经病”、“窍病”之分,他还对药物的“入气分”进行了阐述。
归经理论形成之后,丰富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对临床用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归经理论形成的复杂性及中药作用机制的未知性,使归经的研究缺乏必备的理论基础。
首先,归经的定义和内涵有待明确。即如何对归经的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特别是归经中的“经”究竟指的是什么。若指脏腑的话,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之解剖脏器;若指经络的话,经络的实质又有待证实。此外“归”的含义虽趋于一致,即指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但具有“归”作用的物质究竟为何物,这又涉及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问题,同时,“归”的作用方式的不唯一性也给归经的实验研究带来困难。
其次,归经确定依据的多样性使归经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历代医家对归经的认识不一致,有以自然属性为依据的,有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使归经的标准乱而无序,在此基础上的归经实验研究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对照,也就很难有说服力。例如对于麻黄一药,张隐庵曰:“太阳之气,本膀胱寒水,而气行于头,周遍于通体之毛窍。主治中风伤寒头痛者……”而叶天士言:“麻黄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
由以上分析可知,归经理论脱胎于传统的中医理论,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归经的认识必然要置于整个中医理论之中。目前中医理论的争鸣局面也使归经理论很难趋于统一。
中医现有的归经理论是从《本经》中发展而来,但并非《本经》本意。药物归经理论的贡献在于对药物分类提出探讨。但是,沿用至今的归经理论不可能是药物分类的最好诠释。要把问题弄清楚,还是要回到《本经》的源头来,从源头上探讨中药的分类。
第二,语言规整讲究,主治功效暗藏规律。
我们发现《本经》中描述药物功效的语言相当考究,一种药物有多种功效,多种药物有相同功效,这正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念。
以下略举例子,说明《本经》药物的功效归类,供参考。
“主死肌”,《神农本草经读》:“死肌者,痹不仁也。”死肌是指肌肉感觉及运动机能障碍,如肌肉麻木不用等症,古人认为这部分肌肉已经失去生命,故曰死肌。《本经》主死肌药物包括如下:云母、鞠华、术、细辛、络石、雄黄、葈耳实、白鲜皮、厚朴、鮀鱼甲、梅实、石灰、礜石、青琅玕、白及、兰茹、蜀椒、皂荚、麋脂、班苗、地胆、藜芦等。
“长肌肉”,即强肌肉,指使肌肉强健有力,药物包括如下:玉泉、甘草、干地黄、署豫、蒺藜子、胡麻、枳实、白马茎等。
“主明目”,可用于治疗各种眼部疾病,药物包括如下:丹砂、云母、石钟乳、石胆、空青、白青、扁青、人参、菟丝子、茺蔚子、柴胡、细辛、析蓂子、蓍实、青芝、黄连、络石、香蒲、景天、杜若、蔓荆实、桑上寄生、蕤核、鲤鱼胆、苋实、石流黄、铁精、理石、长石、苦参、瞿麦、石龙芮、地榆、秦椒、合欢、羖羊角、牡狗阴茎(胆主明目)、羚羊角、伏翼、蓼实、葱实、戎盐、草蒿、萤火等。
“主癥瘕”,《正字通》:“癥瘕,腹中积块,坚者曰癥,有物形曰瘕。”癥瘕通指有形无形之积聚。药物包括如下:曾青、禹余粮、太一余粮、殷孽、阳起石、白垩、粉锡、卷柏、肉松容、海藻、大黄、亭历、荛花、鸢尾、雚菌、白头翁、紫葳、桑根白皮、巴豆、龙骨、蜚虻、龟甲、鳖甲、鮀鱼甲、乌贼鱼骨、蟅虫等。
“主血闭”,指血流闭阻,一般指妇女经闭。药物包括如下:禹余粮、太一余粮、粉锡、卷柏、芎藭、黄芩、白芷、茅根、大黄、紫葳、白胶、丹雄鸡、桑螵蛸、木虻、乌贼鱼骨、蟅虫、桃核仁等。
“主利水”,利水即通利水道,指有利小便功效的药物,包括如下:黑芝、车前子、兰草、酸浆、大黄、甘遂、亭历、荛花、虎掌、榆皮、橘柚、猪苓、巴豆、水蛭、石蚕、鼠妇、贝子等。
“主咳逆”,《病源》:“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咳逆即咳喘,药物包括如下:禹余粮、太一余粮、石钟乳、铅丹、白芝、菖蒲、远志、防葵、五味子、干姜、紫菀、白鲜皮、款冬花、芫花、垣衣、钩吻、藜芦、乌头、附子、射干、半夏、蜀漆、狼毒、茯苓、牡桂、竹叶、吴茱萸、黄环、蜀椒、龙骨、海蛤、瓜蒂、紫石英、当归、蘼芜、麻黄、杏核仁、蠮螉等。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源头之一,它是一座中医的宝库,如何更好地发展《本经》对中医的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发展《本经》有三个原则,第一是“遵原意”原则。虽然限于时代条件,《本经》中有的说法未必可靠,但是不可否认,《本经》是超时代的,以至于《本经》被誉为中药学的“众经之祖”。古人用独特的视角、超人的智慧所著的《本经》经历考验,至今依然绽放智慧光芒。我们后人,作为研究者与发扬者,应该尽量遵原意。第二是“重实践”原则。中医是实践的科学,中医的发展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医是先有中医实践,再有理论出现,而理论又进一步促进实践。所以,发展《本经》也应该以指导临床为归属。第三是“求发展”原则。一方面,后世医家对《本经》的解释多少都掺进了个人见解,对此我们必须清楚,所以对于许多中医的固有说法我们要敢于提出修正。另一方面,许多历史资料也显示,《本经》是个人对本草的再创作,它不是一部天书,也不是中医的“终极版”。恰恰相反,它是中医的起点。它为我们发展中医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我们要敢于学习之、利用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神农本草经:开方就是开时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润东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白癜风最快治疗方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ly/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