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功效 > 正文 > 正文

大德七种盲修瞎炼的修行状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16 15:20:44
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13569.html

  免费订阅!

:七种盲修瞎炼的修行状态

明理也很重要,如果不懂佛理还学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炼。信心是从哪里来的?信心是从明理中来的,明理了才能有信心。学佛修行一定要明理,要如理如法,不要盲修瞎炼。现在有几种盲修瞎炼的情况,我们都要警惕。

第一种就是迷信。把佛当成神来膜拜,根本不懂佛的含义,也不学佛法的这些道理,没有正知正见。这样信佛,就是迷信。你为了什么信佛?什么是佛?怎样学佛?这些道理应该弄明白。连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没有弄明白,这不是迷信吗?

第二种就是东跑西颠地学修。很多学佛人都是,今天跑这个道场,明天跑那个寺院,到处求灌顶。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没有具体的修持方法,没有传承和窍诀,也根本不知道这些法好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浪费时间、荒度人身!

第三种就是好高骛远、鹦鹉学舌似的学修。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怎样皈依?怎样发心?……有的学佛人就轻视这些基础的修法,都想学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些高深的法,还很傲慢地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智慧。根本不懂这些道理,怎么修行啊?不可能!这是一步一步修来的。只是口头会说"性空妙有"、"三轮体空",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会说说而已,根本不懂它的含义!

第四种就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学修。有些人有机缘接触到了系统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也很完整、殊胜。但是,他不珍惜,学得不认真、修得不老实。他对基础的道理都知道一些,但是没有认真思维过、观察过。自己的相续和佛法分开了,还是没有学好,还是没有修行。

第五种就是形式上的学修。很多人念佛、持咒也很精进,但是功夫不用在心地上。学了很长时间,烦恼习气依旧,性格上没有任何变化,贪嗔痴慢疑丝毫没有减少。这种学佛人就象水里的石头一样,泡了多少年也没有用,在水里像变了颜色、变软了似的,拿上来晾一会,干了,还是那么硬。

第六种是背包袱式的学修。书看了很多,但是没有真正明白,所知障却越来越重。执着心越来越强,分别念越来越多,然后执着法门、分别上师,到处挑理、争辩,拿佛法来造业,多可怕啊!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让众生脱离烦恼痛苦的方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佛法。所有的上师、善知识都是一体的,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你有分别,说明你还是没有学会,甚至是学偏了,给解脱、成佛造成障碍了。就像背在身上的包袱,越来越沉,越学越有压力。

第七种是次第颠倒的学修。出世间法和世间法的界限在哪?大小乘佛法的区别是什么?显密宗的区别是什么?佛法里的了义和不了义怎么区分?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很多学佛人根本不懂这些区别,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结果满脑子的矛盾和冲突,越学越修越迷惑。你真正弄明白了才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一通一切通。

学佛一定要明理,千万不能把佛法和相续分开。你要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佛讲的这些知识在自己的相续中有没有?自己的相续是那样的吗?当自己的相续中也具足了那些功德,这才是学佛。你用佛法的这面镜子照自己,好好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这才是修行。盲修瞎炼,永远永远不可能解脱,永远永远不可能成就,这都是虚度光阴,都是荒度人身啊!

如何正确发愿?为什么要发愿?

学佛的法门中,发愿很重要,专门有这个修法。修行若没有愿力,就不能激发心力,也就不能发挥生命的最高价值,不能发挥我们存在的价值,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深宏大愿。

《现观庄严论》讲:“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这是遍智的十法之一。缘众生的慈悲代表利他,缘佛果的智慧代表自利,自利和他利都受益的修法就是发心。

发愿是给生命一个方向,祈求让我们不要偏离这个方向。修行的次第中,把发心作为修法之一,这可以看出发心的重要性。

发心的目的就是和轮回的习气做斗争,激发我们的潜能。我们总是习惯活在过去及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中,但是习惯和习气往往是最轮回的。

比如喜欢懒觉,喜欢说绮语,妄语、喜欢打游戏、享受其他的妙欲。修行恰恰就是和我们的习气相背离的。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的很多,但是很多人不懂发愿,功德显现的效果不是明显,就是因为不会发愿。如何正确发愿呢?有以下几点:

如何正确发愿一、以不伤害众生的性命为前提作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要发愿“让我生生世世中,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要伤害众生。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性命,我也绝不伤害其他众生的性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别说自己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连个佛教徒都算不上。二、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去发愿三轮体空就是前际、中际、后际没有本体,没有执著的意思。以布施为例,我给路边的乞丐一块钱。我,就是布施者;受者,就是乞丐;所布施的物品,就是一块钱,这三样成为三轮。做了布施之后,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受施的人,这三种我都不放在心上,并且它的本体是空的,不去执著,这就叫“三轮体空”。如果做善法不以“三轮体空”摄持,离开三种殊胜,即使表面上善法很伟大,很深广,但是只能得到人天善法的果报。哪怕给乞丐一块钱,如果用三轮体空摄持,也是向解脱迈了一步。或许我们做不到真正的三轮体空,但是我们可以相似的发愿,“上师三宝如何发愿我也如是发愿”,或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发愿,我也如何发愿”。三、通愿和别愿通愿,有的也叫总愿,所有众生、一切佛菩萨共同的大愿,就是四弘誓愿,四种特别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通愿的颂词最好用前辈的金刚语,不要自己随便杜撰,这样比较简洁而有加持力。别愿是我们每个人各自不同的愿,比如愿自己生意兴隆、家庭和睦;如果是佛教徒,可以加上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佛教昌盛,上师安康”等。四、为专门对治而发愿这种愿望是针对于某一个事情来发愿的,比如放生就是为了重病的家人早日康复,抄写《金刚经》就是为了去除自己的贪心。这种方法适合于发愿专门做一个功德来对治自己最大的一个罪业,就像专款专项,针对某一个愿望而做的某一个善法。五、随境发愿。根据环境不同而发的愿。《华严经》里讲,进房屋时发愿“众生都到达解脱城”,睡眠时发愿“愿众生都获得佛陀的法身”,饭熟时发愿“愿众生获得智慧的甘露”等等。每一件小事都要发愿,每个愿都缘善法而生,我们的功德就会慢慢增上。我们经常发愿,就是让愿力每天都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形成习惯。一饮一食,一举一动,都念念不忘三宝。等我们临死的时候,忆念三宝就很容易。所以学佛人一定要坚持每天都发愿。六、念诵《普贤行愿品》作为发愿。《普贤行愿品》主要讲了普贤菩萨的愿力,是最大最广的,包括七支供、发愿文,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愿望。我们跟随《普贤行愿品》发愿、回向,我们的愿力就能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愿力去相应。这样的发愿最清净、最圆满,也最如理如法的。念诵《普贤行愿品》时要随文入观,不能泛泛念诵,我们上早晚课时,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既是发愿,也是回向。总结一下如何发愿1、发愿前要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发愿文是“上师三宝如何发愿,我也如是发愿”,或“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发愿,我也如是发愿”。2、发愿不伤害众生,发愿文是“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性命”。3、总愿,发愿文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4、别愿,如果是佛教徒,发愿文是“世界永和平,国泰民安乐,佛教恒昌盛,上师法体健”,再加上自己的愿望。如果不是佛教徒,至少发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吧,然后自由发挥,愿生意兴隆、家庭和睦、孩子成绩好等方面都可以。5、时间充足时,一定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平时按照上面这个顺序去发愿,就已经包括了大的愿望、自己小的愿望,加上清静心,时间长了愿望一定会达成。发愿的注意事项一、不发有毒的愿。毒就是执著杂染的意思。发恶愿引发的结果都不贤善,尤其我们以三宝为对境引发的罪业特别大。我们要经常心存善良,今生所发的这些愿望都会称心如意,还会得到护法天神以及诸位菩萨的加持和护佑。就像刚才受了菩萨戒一样,一定有善神护法神保护。二、发愿不要半途而废佛法讲愿行,发愿了以后去做,有愿必行。如果没有行动,不踏踏实实地做,就是发空愿,骗如来,骗菩萨,骗三世诸佛了。三、发愿要有智慧有人发愿后,同时又去造与愿心相违的业障,比如求健康、求长命百岁,转身就去吃活鲫鱼,杀活乌龟,认为这是养身体、补气补血,还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观点,来行持杀生的罪业,不仅仅不会长寿,发愿求健康也不会实现,甚至还会让人短命。四、要发大愿经常有人会想,我家里没钱,没有能力、物力、财力,也没有智慧,发了大愿也实现不了。但是只要你肯发大心,就算只有你一个人,照样可以把佛法发扬光大,今世不成熟,来世总能结果。你的心量有多大,愿力就有多大。道友们要勇敢发愿,即便我们力量很小,有些事情我们目前办不到。但只要我们始终坚定发心,愿望就像种子一样,最终都会开花结果的,会有善愿圆满的一天,上师也会加持我们。前提是,千万不要发自私自利的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读诵佛经需要注意的三件事:时、处、法!

时,时间,就是诵经的时间段和时间长短

读诵佛经所选择的时间段在清晨读诵佛经为最佳,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能够在早晨读诵经典,那接下来一整天都可以用经典加持自己,其中的利益自不待言。如果无法早起,那在其他的时间读诵也是可以的:在晚上睡前念诵,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佛经可以更好地进入自己的内心,也是不错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读诵经典有个大的前提:那就是念经时不要打扰到其他人,不要让别人生起烦恼就好,否则对别人、对自己都会造成伤害。读诵佛经时间的长短读诵佛经的时间长短,一般没有特别的要求,视自己的精进程度而定。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所以也没有过多的硬性规定。如果非要加个限制,那就是:如果可以的话,居士至少要每天抽出十五分钟来念诵经典,这样才能形成相续,让经义在自己的心中慢慢地沉淀,潜移默化地增加自己的智慧。当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能够读诵越长的时间越好,多多益善。处,就是处所,地方读诵佛经的处所除了佛殿之外,一般就是静室,也就是无人打扰的清净屋子。总之,能够找到一个无人打扰、可以安心念经的地方就行。可以是书房、办公室、公园等等地方。避免在念诵佛经的时候,突然受到惊吓,又或者被人打扰,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法,就是读诵佛经的方法,也是诀窍读诵佛经的方式读诵佛经时,视环境的情况,可以选择出声念或者默念。一般来说出声念,可以避免昏沉,而且印象更为深刻。默念则适用于不方便出声,怕影响到别人的场合,又或者是想要深研经义的时候,可以选择默念。读诵佛经时的发心当一滴水放在什么地方不会干涸?佛陀告诉我们,是放到大海里。那我们在读诵经典应该如何发心才可以将功德利益最大化呢?那就是发起广大的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起得到佛法的利益,那念诵的功德,就会大到不可思议,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读诵佛经的具体方法当我们念诵佛经的时候,观想佛陀就在我们的眼前,而我们的历劫师父、师长和冤亲债主在我们身旁,和我们一起念诵经文,领受经义。在念诵的时候,我们的心随着经文的内容而代入到经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仿佛我们正在佛陀的座下闻法一般。《金刚经》告诉我们明心见性的心法是什么?我执: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例如:这是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从而产生“我见,我爱,我痴”等等情绪。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让自己涌起那么多情绪?都是和我执有关。比如名字,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对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在听到称呼后根据意识判断,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谓名字,它只是一个名字,是空性的。空性告诉我们什么?一切事物都可以改变。如果明白了这一切,你就能更好地主宰自己,你的世界将会极大地变化。我们往往执着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感知,但事情的本质并非如此。所以在处理我执时,要用般若,学会观照。何为观照?观就是看,进行深入地冥思,来“看”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gx/8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