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教授微课堂(六)
从阳明少阴理论论述土气与临床(一)
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刚刚看到还有我的一些病人也来了,大家晚上好。
医院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医院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次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诚挚地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
主题:阳明伏热与肾水不足
这次很荣医院补土流派工作室的邀请,主题是论述“土气与临床”。接到邀请时就在思考怎么讲这个“土”,尤其是要结合岭南地域特点这一块。如果说讲脾胃、中气,这些概念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晰。而临床最难的是什么呢?刚刚胡延滨书记也提到过,我个人认为临床最难的是阳明伏热与肾水不足,尤其是今年,这方面的矛盾越发明显,体会也更深。所以,我就大胆提出来,以抛砖引玉。
我们陈延主任已经走出来的这条医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今天,从我的角度提出这个观点,看看对整个补土流派有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我一直继承和发扬师父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这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就是从七大要点入手整理他的学术思想体系。今天,我就从阳明和少阴同时入手,跟大家交流。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至今已有6年,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在往港澳台发展。各个地方都在跟国家基地联系,源于什么?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源于李可老中医,他的学术思想是实践出来的。我跟我师父有非常相同的经历,都是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理论没有脱离《内经》、《难经》,方药没有脱离《伤寒杂病论》;今年的临床工作,我们遇到很多温病疾病,所有的用药都是出于临床的需要,希望可以除了治疗现有疾病的同时起到截断病势的作用。
中医急症有绝招
医院的一位处长发烧、高热,因为他有痛风病史,只要一用消炎药、退烧药,烧退了之后痛风就会急性发作,非常痛苦。而本次发热,喝了一剂药就好了。当时用的方药,就是小柴胡合石膏、乌梅。下午5点多我接到电话,科室的李主任按照我给出的方,5点半拿到药,晚上10点钟就退烧了。这就是李可老中医给我们留下非常宝贵的高超的医术,我觉得这点是我们每个中医人都应该学会的,急症应该是我们的强项。
看一下“甲胆”,今天提这个概念,如果是听过我的课,或者是参加过基地的师承班,都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甲胆”,因为这个在我们课本上几乎是看不到的。这个概念在今年尤其重要。今年很多忧郁症的、皮肤病的,包括基地治疗的多例自闭症的,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年新创的一首方,云手方,就是伤寒论的29条芍药甘草汤合甘草干姜汤,三个药,加了柴胡、附子各3克,就是打太极的这一个圆运动的道理。这么柔的一个方,治好了很多病。如果说李可老中医提倡我们在生死顷刻要用霹雳手段,我们要救逆救命,但是在柔的时候我们就要发挥出人民儿女的菩萨心肠。今天我们还有用抟气致柔方来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是这种思路,其中的关键就是医理。
刚才我跟陈延主任在讲课前谈了一会,我们的感触是一样的:就是觉得,越学越不会,越学越觉得连中医的门也没入;唯一觉得内心能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今天看到病人疗效还不错,感觉到没有白活,没有白学。但是你一回来再一看书,再想一些问题的时候,真的觉得没有入中医的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岭南地区的特点--土不伏火
今天先提出甲胆,大家先记住这个概念,后面我会详细讲。今天这个课件我们尝试过,在一个半小时内是不可能讲完的。我把整个阳明少阴放在一起举了一个病例告诉大家,临床只有一气。岭南属于潮湿低洼的地带,气候闷热,青菜、萝卜等都是往地上长的,不是往地下扎的,这一种情况就是非常典型的“土不伏火”,非常契合今天我们“补土”主题。“补土”不是把植物往下压,而是要垒土往高,才能让植物继续长。这种土不伏火,这个火一旦出来了,你怎么办?
土不伏火,先降甲胆
第一个观点,先降甲胆。因为甲胆是木,我看很多新学生,如果大家没有这个概念,先这样认识:东方甲乙木。可能以前一说到木,我们首先要想到肝,肝风、肝阳、肝阴、肝血;但是如果今天听了课,一说木,就要想到甲乙木。“东方甲乙木”那就涉及一脏一腑,一个肝、一个胆。很多时候温病就是源于甲胆不降。大家有空看我们历代医家的学术,历史上是有人反对这个概念的。我是这样学经典的:不管排列顺序对不对,只读那些我能够参悟通的,而且跟哪一篇有相通性的,这些知识我能够参悟通之后指导临床的,我就拿来用。至于对不对,别人争论的,我一概不去参与。他说不对就有不对的道理,我总是这样认为的。你就找出他认为不对的那个切入点和层次,想清楚为什么他这么说。临床上,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厚土载木,太阴阳明
至于这个木是怎么在自然界能够正常地发挥木的这种“春天,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生发之力,这是靠土的。所以我们有一个治疗方法叫厚土载木。这个土,就是今天提到的补土流派的“土”。这个土,非常清晰的,对到三阴三阳就是太阴阳明。
今天我们没有时间细说,现在基地师承的认识和学习方法,是首先脏腑,经脉,然后是营卫,然后是气血,然后是五行,最后是阴阳,把这六个归为一气。只要把这六个掐死了,任何一个症状出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认识、辩证,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定要把这六个拉在一起。你就只呼吸那一口气,你不可能分开的。一旦这样子拉起来,认识就很清楚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捉摸师承教育,在想怎么样能够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现在觉得就是要有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那么这个思维模式,其实刚刚介绍的“三观”,是胡延滨书记送给我的。后来我们慢慢总结出“一气两仪三观四律五道六径”,到目前为止,我们验证了是正确的,年轻医师的成长就有捷径可走了。
所以,讲甲胆离不开太阴阳明,太阴阳明就是土的概念。太阴阳明和土的关系这一块大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文献,我就不具体讲了。
今天讲课,所有这六个(1.甲胆;2.太阴阳明;3.阳明经伏热与肾水不足;4.阳明腑伏热与肾水不足;5.阳明失阖与下焦阴阳俱损,寒湿阴霾逆上;6.天地规律:“火生土、土伏火”)是拉在一起讲的。但是要一个一个条理清晰的给大家说出来。
阳明经伏热与肾水不足
其中第三点,就是在疑难杂病或者极危重情况,比方这种衰竭的病人但他不是阳亡而是高热、抽搐的时候,这一类病人这个时候大家看啊,常常是阳明经的伏热与肾水的不够并存。大家都知道李可老中医强调“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这个时候,千万一定要去认真解读他“扶阳”指的是什么、“八法”又应该怎样的应用。
今天因为我们跟土的关系拉在一起,这一点又是临床的难点。所以我今天拿出来了,就是阳明伏热与肾水不足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临床非常多见。比方今年的这种天气,即使之前你不能吃凉的人,今年是可以吃一点的,为什么?就是今年年运是这样特别的情况,因为我们活在这个时空里面,肺为五脏之长,这个长兄降得不够了。因为我们天地的规律是用主气和客气来认识的,那么主气规律、永远不变的那个规律就是五之气阳明燥金之后就是终之气太阳寒水。肺降的不够对应到阳明不降;阳明必须降下来才能回到北方的太阳寒水,才会有《内经》的“肾主蛰”、“封藏之本”,才有我们呼吸的元气,我们可利用的元气。
阳明腑伏热与肾水不足
一旦这里面有热,你看不到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就存在肾水的不够,等一下我们介绍方药海陆空三军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阳明经的伏热,很容易理解,大家也知道,对应到石膏,白虎汤。阳明腑的伏热,就是承气类,在广中医我们讲选修课的时候给学生提到了11个承气汤,如果大家很难记,因为把温病的几个承气汤拿过来,就是从顶轮到海底轮(我们的道家修炼、内景图中的那个最底部、海底的那一块),整个11个承气汤。阴阳气血精津液都不够,但是最后的矛盾都需要承这个气,才能解决这个病人的不舒服,这样就出现了历代医家的11个承气汤。病人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为什么要教大家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是医者,怎么去治未病、截断病势,尤其大家接触到疑难杂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你不快速的截断,就往五脏侵犯了,就是缘于这一个情况。这个常用的药肯定是大黄啦,还有“小大黄”是什么呢?嗯,芍药。
阳明失阖与下焦阴阳俱损,寒湿阴霾逆上
第五点“阳明失阖与下焦阴阳俱损,寒湿阴霾逆上”,阴阳都已经损伤了,在前面几点都有啦,原因在于阳明不阖,不阖那就可能上面这四点都有,但是出现了一个下焦根本的问题——阴阳受损:既怕冷,但也怕热,可能口干但喜欢喝温水,又不能耐受凉饮,同时有不停的口干,然后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在这样子一个病机的前提下,病人出现了寒湿阴霾逆上,逆到什么上呢?不是我们想的直接就到头啊,比如男的前列腺,女的盆腔这一块所有的器官,包括我们髂骨窝一些癌症病人这一类的,包括子宫下面阔韧带这些,形成的这一类的问题,都可以对应到局部的南方,这个地方就有这样的一个邪气顶在那里了。
这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个病机。好用的一个方是李可老中医书上的温氏奔豚汤。因为当时我们想让大家快速的掌握,在温氏奔豚汤的基础上,创了三阴虚寒湿方、三阴寒湿方和逆气方。今天我把逆气方带来了,因为这个方很柔,但是发挥的力量非常强,而且临床应用非常常见,你能够用得出去,比方说很多牙痛、很多高血压、很多糖尿病你都可以这样用的。
火生土,土伏火
第六个,火生土,土伏火,火土相生是一个东西,这个概念在岭南相对来说反而用得不多,因为这里本身就土气薄,火就多,但是如果你站在外面,像我们刚发射的天宫二号,你站在那里看地球,没有岭南之说,地球就是一个村而已,不分地域的。站在这个角度你来看待补土的时候,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对应的一个医理就是李可老中医的“扶阳是真理”,方药最常用的是四逆汤,但君药是炙甘草,药量炙甘草是附子的2倍,至于干姜的用量,大家看《气一元论与中医与临床》。这是在不同角度的补土。这也是为什么在岭南地区,尤其是两广地区,李老反而备受欢迎,就是源于他站在了另外的角度,更高的层次——“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是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成的,都是这么来的,逃不脱这一个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用的就是这样一个方法。救命的时候就是李老创制的破格救心汤。
估计今天把这个甲胆讲完就已经时间就到了,我还是想带着大家,因为我们这样的学术交流也好,不管大家去参加师承班也好,我觉得大家都有一个目的:我能学会本事,我能会治病,我能够实现我一个医者的一点点小小心愿,我能尽到医者的一点职责就够了。原文我就不给大家讲了,这些东西我把PPT留给大家。
胆者,中精之府
这是从《内经》整合出来的,但是比方说“中精”,这个东西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说精气神就觉得是好东西,但是我们看《内经》:清阳、浊阴,总觉得清阳是好东西,浊阴就不好,一说浊就不好。其实它也是一个人体可利用的东西,而且“阴为阳之基”,也是我们的根本。就是我们很多现有的一些观念,或者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变成了所知障。
在今年,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师父所说的“你们要想当一个好中医,或者跟着我学,就要打破你脑袋里面的所有的瓶瓶罐罐”。现在是真正已经感受到这一点,包括我身边的弟子,开始慢慢让他们先打破吧,再不打破,他们掌握到这一点之后就没办法再进步了,进步不了就不是我们想做这一件事的目的。这个我留给大家啊,大家回去慢慢看这些东西。
癸巳寒水方
最后一个,明医堂癸巳寒水方,刚刚在来的路上,是明送我来的,就讲到他北京的一个同学咳了很久,当时就问了我一下,如果你是临床医生啊,如果不是临床医生不用磨练这个,大家一听这种症状,病人一说什么你脑袋里面全是说的这个症状的那个气、象。比方说咳嗽,声音很大,喉咙一痒就想咳,咳半天也没有痰,任何方法都止不住,擦擦油啊,按一下穴位啊,喝点热水啊,含片姜啊都不行,或者吃点凉的都不行,怎么也解决不了,他反正一定要咳,咳过去了他也许这一天再也不咳,这个道理就是癸巳寒水方。大家慢慢去理解癸巳寒水方的医理。这个方就是真武汤的变通方,我当时创这个方就是源于几个咳嗽的病人,那一年是13年底,其实从13年底整个天地一气,这是五运六气的知识,土气就开始变得不够,不是说厚度啊,是指它的功能不够,相对来说不足之后,土不伏火,同时土不载木。这两个就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什么咳呢?而且喉咙为什么痒、而且经常性地咳?那不是风嘛,风在那里不停地煽啊煽啊,我们说风火相煽,局部是有热的,这个时候就是真武汤。来源于下焦,源于阳的不够,阳不够,什么出来了,停留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知道正常的生生之源,或者伤寒论里面的少阴,住在那个家的这家人就是二阴抱一阳这样一个坎卦,一旦这个阳不够了,内经的原文叫寒水之气嘛,这个寒水之气就出来了。寒水之气出来之后它为什么会这样出呢,就是源于主气的规律:初之气是厥阴风木,我们说水是生木的,它出来的是什么?什么能够把这个寒水往上带?水是往低处流啊,你没有理由往上走,只有一个气,这个气就叫做风,但是上去之后它顶在那里,又变热,所以局部你能够感知到的,或是说能应象到的(阴阳应象),你能感应到象的是一个水热气结,这就是真武汤的苓芍搭配,因为考虑到是土不够,我加了人参和2.5倍的炙甘草。像这一种一旦明白了病机、明白了道理,像这种方药,也是一两剂,不需要多的。当然如果不是这么简单那就不是这个方,道理很简单,道理是一样的。就像逆气方为什么能治疗心包积液非常大的病。
这是因为把《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所有概念都印在脑子里面,病人一说所有的症状,就知道是个什么样的道理。你不能一来他血压高就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了。不是这样的。他说血压高,你要问首先哪里不舒服,有没有胀、痛、晕,有没有呕吐,有没有脸红,有没有觉得累,有没有出汗,通过问症状,这些症状就是什么气,相应的有什么气你就要定界面,这个界面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三阴三阳。气和界面确定之后你就要选择,抓住主要矛盾,你在哪里打这一仗,我只是因为这样能够转出来,我告诉大家这个理论不是某个人创的,而是在《内经》不同的原文里面,我只是将这些概念揉合在一起,然后拿来指导临床,用来认识疾病,形成相应的理论指导临床,而我的实践能够验证这种认识是对的。临床比什么?大家都能治得好,就要比谁治得快了。
甲胆一降,相火下密,阳根深固
“甲胆一降,相火下密,阳根深固”,这个非常重要,必须死记。因为这是天地的规律,当然如果认为甲胆这个词不对,那就不记了。这是源于我师父在世的时候教我的:你要想不偏,尽量少犯错误的话,应该把钦安的学术思想“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和彭子的思想“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把这两个人的“坎中一点真阳”和“中气”,把这两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揉合在一起,你就可以尽量避免少犯错误,不是说不犯。这个我就不讲了,大家记住这十二个字,是不需要考虑的,考虑就太费时了;这些东西必须灌输到你身体细胞里面,需要的时候一看病人:小孩在那里抽动了,但是凉的也不行热的也不行,晚上又盗汗又磨牙,大便又干,吃点凉的他又会拉肚子,又咳嗽,又发热,就是这样的机理了(甲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实景岳的玉女煎就是这个道理,相对来说还有其他药物,这个在13年开始明显,在今年更明显,所以今年大家看我的临床某一天开出的方药,你会觉得今年得的都是温病,基本上用的都是凉药,就是源于这一个道理。他的根肯定是下焦元阳的不够,但是因为阳是生阴化阴的,同时下焦肾主水,这个阳的不够就导致了化不出来这个水,水是不够的。这个水不是我们看到的喝的这种水,它是气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水不够。我们知道一旦水不够绝对就会生热,这个热没有出来,伏在土里,这样就形成了《伤寒杂病论》条那个阳明:“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个土里面形成了伏热,病人可能是怕冷的,也有可能是怕热的,或者是先怕冷,但是一加衣服,他又开始出汗、怕热,你再脱衣服,又怕冷。这样的病人太多太多了,如果大家看心理咨询这一类病人,是非常之多的,凡是这一类病人就存在这样一个机理。
我们想尽办法,怎么能够根据这些症状推导出机理,我们能给出相应的方法去对治呢?最后,不断地临床、临床,推出了就是石膏、熟地的搭配,当然前提他不可能是这么简单了,这么简单不就这样一个方就可以了。
再给大家看明医堂的节气方,今年一直在不停地变,没有像往年那么,相对来说,我觉得是单一的。这种变化就是源于今年的年运。还有非常常见,因为这个是大家经常用的。比方说知母,因为有个桂枝芍药知母汤嘛,包括玉女煎“膏知牛膝”,还有大补阴丸“黄母猪骨地板”,这些方都会用到这个药,我们本身知柏地黄也经常用。但是要知道其中的道理。比方说桂枝芍药知母汤,关节是肿胀的,那你这个时候为什么用知母,而不用石膏呢?慢慢地,把这些药,一个一个搞清楚了,你就知道,哦,那个是在哪个层次,在那个层次我需要知母。知母,知母嘛,我需要直接去找这个娘,找到妈妈,我回去那里了,我这个肌肉里面憋着的这个热,一旦回去,增强的是元气,那里的胀热就没了;但是石膏又不是这样的,石膏有辛的力,它可以发散,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高热的时候用。
看这个阳明腑,这一个道理跟刚才一样,所以讲到这里,我想大家清晰了,这么多的阳明经腑热是哪里来的?不是《伤寒论》的那个顺序在第二层,而是主气规律在第五层。那么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腑热?这就是阳根所在的那个地方叫做生生之源,它的本气不够了,这个地方就是元气的家,其他地方,都是元气出来显现相应的象,所以,如果这样讲的话,大家就理解郑钦安老先生讲的那个相火了,这个相火一直在那里转转转,包括彭子的土伏火,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提倡这个火呢?因为他就是这样认识的,根据我们天地的规律,我们看到太阳升起来再落下去,参照了这样一个“一日的规律”,所以《伤寒论》是用“日”来描述我们气的运行的,那么,《五十营》这一篇,是我们最近参悟出来的,基地的老师们应该都参悟得差不多,就是究竟《五十营》这一篇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天的二十八宿”,最后为什么又要说地下的“水的百刻”,就是一个时空宇宙天地一气周流的过程,转了五十圈,才完成了人间的一个周天,就是我们的日子,所以一旦明白《五十营》,我们就知道,每个人,他的不同在哪里,他病了之后,为什么经常出现这样的症状,其他的人又不会,或者即使你本人,今年和明年又不一样。
海陆空三军—三黄的使用
针对上面的这些情况,那么,阳明的这一块,跟肾水这一块,全部已经搅结在一起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说需要你把这个气结打开,海陆空三军,那就是三个黄(麻黄、地黄、大黄)。大家想想你脑袋里面对麻黄的认识,它是开肺也好,宣肺也好,解表也好,开鬼门也好,想那个麻黄,它的那种力,它对那个气孔,血府,汗孔,这一种开的力;然后地黄,如果是河南出生、生长的人就知道,生地我们可以做菜的,那么这个熟地黄本身经过这样的炮制,你不用管它现在炮制得怎么样,不是你所管的,你的手里面驾驭的熟地黄就是经过九蒸九晒,它就含有那么多的肾主水在里面,它含有少火生气之力,因为九蒸九晒,你就这样认识这个药就可以,你不用考虑那么多,我觉得医者考虑太多你没法活;那么阳明的伏热,既有气分热,又有血分热,你要把这个结先打开,谁有这种力呀?推陈出新,大黄;这就是三黄。大家看,是不是海陆空啊?把这个气结打开了,很多时候麻黄我们用的是零点几克,就捏几根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要小看那几根的力,甚至有的人是,如果麻黄你都觉得过的话,就是用葱白。
我在澳洲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那个病人就是这样。当时脑袋里面思索,如果在我们国家多好啊,可以用开门逐盗方,但是没有药嘛,也不符合。这个时候想到,那谁能替代呢,最后用食疗的方法(葱白),一样,效果是一样的。所以那个病人让我受益很大。
请期待下期,吕英教授微课堂(七)
从阳明少阴理论论述土气与临床(二)
文字整理:届扶阳-膏方工作室全体同学
校订:明74,明50
作者简介:吕英教授,医院古中医科主任,临床以《周易》为根本,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伤寒杂病论》为医剑,临证三观互动,以宇宙观参生命观,以生命观参疾病观,不分病种、不分年龄,运用纯中医理、法、方、药对治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脚踏实地,立足临床,立志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摸索出了一套逐症分析、由博返约、一门深入、实证体悟、活学活用、行之有效的师承模式,走出了一条将天地规律、生命规律、疾病规律与个体禀赋特殊规律相结合的中医之路,培养了一批批会看病的纯中医临床型人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