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归经 > 正文 > 正文

柴胡桂姜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7 11:28:56

无名低烧老不好,吃柴胡桂姜汤

用于治疗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加上红花茜草活血药,再加鳖甲牡蛎软坚散结,胁下痞硬去大枣。

治疗肝炎大便不调,下腹胀满,口干,大便稀,肚子胀,

肝区疼痛,往后边拽,到肩背,腰部,疼的厉害,手指发麻,脉弦,肚子胀,疗效很好。

参考剂量柴胡15g桂枝10g干姜6g天花粉12g黄芩10g牡蛎12g炙甘草6g

方剂出处《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医案选读

例1.王某,年8月19日初诊。病6日,服西药未效,刻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胸胁苦满,上腹揉按有水声,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证属少阳经病,兼水饮内停之证,宜和解少阳,兼治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出入:柴胡9g,黄芩9g,桂枝6g,干姜4.5g,茯苓9g,陈皮6g,泽泻6g,粉甘草3g。服2剂,寒热解,胸胁苦满及停饮症状消失,小便通畅。(孟永利《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

例2.女,23岁。初诊:年1月20日。停经5月,多白带,无妊娠现象。近7日来觉口苦,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前日先感周身痛楚,腰痛,即来月经,色鲜红,气腥量少,小便不利,便时尿道刺痛,唇干燥,口微渴,喜热饮,心烦,夜间头部汗出,腰酸腹痛,舌淡苔薄,脉弦数。

此素体血少,近则少阳受邪,拟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少阳,加四物汤养血:北柴胡15g,桂枝10g,干姜6g,天花粉12g,黄芩10g,炙甘草6g,牡蛎12g,干地黄10g,赤芍10g,川芎3g,当归10g。服药1剂,口苦、腰酸痛大减,白带亦少,胸闷,心烦,口渴等症均除,经仍未净,继续服2剂,经净带止而愈。(李培生等《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下医案摘录自好大夫在线赵东奇医师编写的内容

一、腹胀(慢性乙型肝炎)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患者一手指其腹日: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疫楚不堪。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刘老日: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此方仅服1剂,则夜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刘老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二、胃脘痛(胃下垂)龚明礼医案:祁某,女,61岁,年5月26日诊。胃脘疼痛已有一年余,某医院诊断为“胃下垂’’。近一月来疼痛加剧,伴神疲乏力,纳少泛恶,口臭口干,胃脘部有振水音,。心烦,大便时溏,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此属热郁肝胆,脾气虚惫,运化无权,水饮停聚胃中。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方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0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茯苓10克。上方共进3剂,胃痛已减,臭已愈,但出现腹中雷鸣。此为肝郁渐疏,脾气已运,上方加黄芪12克,服10剂,诸证果愈。按语:口臭、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肝胆有热也;神疲纳呆,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脾寒也。胆热脾寒,气机不利,津凝不滋,则胃脘疼痛,且有振水音。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本方正与之相合,加茯苓者,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三、心悸(窦性心动过速)陈津生医案:康某某,男,20岁,年11月13日就诊。观其形瘦、颧红、唇燥,谓半年来胸闷、心悸,甚则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即身冷寒战,至子时以后汗出身热而寒解,昼日无寒热,伴脘痞,纳呆,口干等证。脉弦细疾数。舌红、舌体略胖,苔薄白。(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投柴胡桂姜汤加味:柴胡25克,桂枝10克,花粉15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龙牡各25克,五味子12克,炙草10克,3剂。11月16日复诊,夜间寒热已止,胸闷心悸大减,纳增,脉转和缓,上方用量减半,继服3剂而愈。

按语:仲景谓该方可治“心烦’’一证,据陈氏经验,本方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伴有少阳证候者有特效。本案心悸见有夜间寒热,即属少阳证,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应手而愈。

四、眩晕陈津生医案:衡某,女,65岁,年6月4日就诊。自述:眩晕已有数年之久,时轻时重,甚则必平卧,缓则虽可坐立,但步履维艰。伴恶寒、无汗、面赤、胸闷、烦躁、纳呆、失眠、乏力等证。舌略红,苔薄白,舌心少苔,脉弦细数。予柴胡桂姜汤合甘麦大枣汤,3剂。6月7日复诊:前方不效,诸证如故。再详审诸证,仍应用柴胡桂姜汤,并遵原方之量:柴胡2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花粉12克,黄芩10克,牡蛎6克,炙草6克,3剂。该方仅服1剂,眩晕即止。3剂毕,纳增,眠好,精神转佳,行走自如,惟微觉胸闷。继予原方,连服10余剂,以为善后。按语:日人矢数道明《汉方辨证治疗学》认为,本方属“气水,可治疗各种气水失调之证。本案眩晕即是气水失调之主要证状。临床上这类眩晕多有精神因素刺激,或处于更年期,柴胡桂枝干姜汤具有调和阴阳,解郁散饮之功,对这类眩晕有较好疗效。

五、壮热(风湿热)

符友丰医案:李某某,女,24岁,某院住院病人,病历号:。—3—26会诊。患者因发热身痛,胸胁不利,不敢喘气,于3月12日往某院门诊,经服用感冒水、注射青霉素等治疗未效。先后于3月19日、3月20日两次前往复诊。经中药、抗菌素等治疗,体温由39C以上一度降至38~C以下。后因洗澡,体温再度升高。3月21日中午,体温达39.6~C,遂经急诊收住院。体检除左鼻腔、咽部充血,鼻塞,血压/70mmHg,余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象为:白血球总数/mm3,中性球89%。血溶55mm/小时;抗链球菌“0’’1"。血培养、“0T?试验、肥达氏反应、疟原虫、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等无阳性所见。超声波探查、X线诊断未见异常,心电图有T波改变。诊为“风湿热’’。入院后经抗菌素(静滴)、补液、服解热镇痛药未能控制体温而申请会诊。扼要介绍病情如上。患者神清合作,自诉寒热身痛、膝膝关节疼痛已两周。发热以午后为甚,凡觉左胸前悸动数下,旋即体温升高。时感胸胁满闷,目眩烦心,咽干口苦,不呕而渴,小便微黄不利?发热时汗出限于头部。脉象弦数,舌苔白,中心微黄,舌边红而舌面少津。病在半表半里,表未解而水饮内结,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方用:柴胡10g,桂枝3g,干姜2g,天花粉5g,黄芩4g,牡蛎3g,生甘草2g,2剂,水煎服,日两次。

患者于当日下午五时许服药,正值恶寒发热之际。药后自觉微烦,继而汗出热解。次日即感身痛大减,午后体温37.5~C,惟先感两手发凉,胸闷,时有鼻塞,家属见其口唇呈紫绀色。午后照例服第2剂汤药。忽于午夜11时许恶寒,继而寒战,测体温为40.5~C。旋即大汗、口渴,汗出蒸蒸直至达旦,身始凉而手亦温,口唇转红,神倦欲眠。测得体温37.2℃。自此壮热遂除,复查心电图、血象亦趋正常。仅偶感鼻塞,微感胸闷,遂于上方略加瓜蒌皮10g、郁金6g,数剂而愈。按语:本案初系感邪发热,但有胸闷悸动之水饮内结证,医者但知清热,用石膏、元参等品凉遏,热虽暂缓而饮邪不除,复因入浴感湿,终成燎原之势,身痛寒热,日久不解。据其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寒热等症而投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切病机,果两投而愈。战汗为内邪外达之常见途径,叶天士云:“若有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战汗透邪。本案战汗之时,恰值午夜子分,阴尽阳动之际,颇有深义。据符氏经验,此方用于迁延日久发热多例,恒多有验,但要注意用量,除柴胡外,其余药物用量极轻,一是顾及患者已有内热津伤之象,二是兼顾仲景原方比例。可供临床参考。六、口吃吉益南涯医案:一人居恒口吃,谒先生日:

仆患口吃已久,自知非普通医药可效,特来求先生,幸勿以为罪也。先生问曰:其吃日日相同否?士日:否,时有剧易。若心气不了了时,则必甚。先生日。可。乃诊之。心胸之下,无力,胸腹动甚。因与柴胡姜桂汤。告之曰:服之勿惰。士受剂,去后,贻书谢日:积年之病,全得复原矣。(《皇汉医学)):)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gj/733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