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月没见。今天我要借一本关于香港的小书,重温我们一家三口的香港国庆长假自助行。
八月底某天,我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晃到港台馆。我没有具体目标,目光在一排排书架上匆匆扫过,直到扫到这一本港版书——《手绘香港地》。▼
当时,我刚萌生全家来一次香港自助行的念头,行程安排除迪士尼别无其他,连何时启程、何时归来,住哪儿等等,统统没有想好。
我对《手绘香港地》的第一印象蛮好。对比一些介绍城市风土人情的彩色手绘书,这一本的画风着实朴实得很,但并不难看,简单的线条有种孩子气的亲和感。
认真读了书中第一篇图文“真正属于香港人的主题乐园——海洋公园”,我就决定把它借回家。
作者用专门一页、二十几行短句,介绍了香港海洋公园“海马”标志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消失、再到复活,读来饶有趣味。▼
类似的旧年轶事,大概只有“地胆”才会知晓(在粤语里,“地胆”指在一地生活很久、熟悉情况而关系又广的人)。
作者确实算是位香港地胆,书中的简介是这样的——
笔名LittleSomeone,
原名关绍烽,是个全职插画师
年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毕业
合作机构包括丽星邮轮、YAHOO!、
世界自然基金会等
梦想是
开一间挂满自己画作的餐厅与客人「分甘同味」
细读内文,能挖到更多关于littlesomeone的细节——
80后
小时候住过香港大角咀唐楼
每天最少上落十层楼梯
经常害怕住客收信时会因漏电而被“电倒”
看不到飞机,
一样在天台对着鳞光闪闪的维港“许愿”过
........
图正中人物即作者本人,高坐山顶凌霄阁的自画像。▼
(图片来源自《手绘香港地》新书发布会海报。有裁剪)
在“序”里,作者大方坦承,喜爱香港文化的自己,对香港也只是一知半解。
原本的构思是以香港人的身份,画一本旅游书给游客,因此在初步选题时,都偏向介绍香港的著名景点。但我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觉自己对香港也只是一知半解,有些景点只知其名而不知其由来,有些节日如秀茂坪的地区盛事「猴王诞」,更是从来没有参与过。对于喜爱香港文化的我,的确有点惭愧。所以我决定用我的画,给你介绍更多香港的不同方面,希望透过自己的作品,给你更多动力去了解香港。
至于自己的笔名,以及在画某景某物时总会出现某个有名、有故事的人物,他是这样解释的——
「Someone」可解作「某人」,也可解作「重要的人」。大家通过认识、了解和经历,将「某人」变成自己心目中「重要的人」。我创作的一系列插画,画的都是关于香港和我的朋友。无论是大、中、小学的同学,抑或是在厨房工作两年间认识的同事、打排球而结交的好兄弟,都被我画进作品里。因为有他们,香港才变得跟我有关系、有感情。
◆◆◆◆◆
坦白说,这本《手绘香港地》从少图来到我家一个多月里,基本就躺在角落“吃风尘”,翻阅的次数真是屈指可数。
它虽有吃行玩的介绍,但算不上规范的旅行指南,对我做行程计划实质没有起到参考;虽有图画,但也不能算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绘本,干巴巴的把书中提及的景、物告诉三岁小孩,孩子很自然会无感。
重新注意到它,是9月27日临出门前。
我想到从广州珀丽酒店到香港迪士尼,耗时起码四个小时。带什么陪玩物好?
过往带元元出门,行李里总会放进一两册绘本,不一定与旅行目的地有关,有时只是元元喜爱的、或用于旅途打发时间。
蓦然就想起这本《手绘香港地》——轻,有图、字不多、关于香港。
好,就是它了。
在环岛旅运的跨境大巴上,我从随身背包里翻出这本书,看着看着,突然意识到:我们此次香港行程计划中涉及到不少项目,这本书都有包括,比如,我们计划坐昂坪缆车、去看天坛大佛、去见识大坑火龙……
我兴奋的把这本书传给元爸看,一下子勾起他的兴趣。
当青马大桥的全景远远出现时,元爸翻书找出相关画面,给元元看书上画的青马大桥,指点她看窗外的大桥“是不是和书上的一样,样子好似一个字母‘M’?”▼
在那一刻,我觉得,有的书看似“无用”,其实如何用,Timing很重要。
八天七夜的香港行中,这本书一直放在随身包里,这并不是为了一到某地就赶紧掏出来,敲张实物对比图,或给在真实情景中的元元立马灌输些什么。
实际上,我们常常忘记这本记录香港、在香港印刷出版的小书,默默的陪伴着我们在这座城中漫游。
要说真正得到重视,是从香港归来后,这本书正好帮助我和元元一起回忆我们这一路去过的地方、经历的事物。我整理旅行照片时,有些情景与书中画面一对比,常常叫我不禁莞尔。
◆◆◆◆◆
《手绘香港地》共七章,分别关于香港的知名景点、消失旧物、交通特色、历史建筑、街头美食、稀有动物以及传统节日。
我数了数,此番和元元一起在香港经历的,出现在书中就有十余项。所以,这篇推送,就以我们在香港逐日实际行程安排,与书中画做个回顾吧。
我们这回在香港迪士尼酒店+乐园占一半时间(4天)。不过,书中出现迪士尼仅在港铁有一处迪士尼特色车卡。它是全球第二条专为迪士尼主题公园设计的铁路线。▼
第五天,我们一家参加了穷游网X昂坪一个半日导赏团。
昂坪缆车是亚洲最长的双缆索缆车系统。之所以叫做昂坪,是因为乘客可以在车厢内巡回观赏大屿山度的风景,远眺赤腊角机场和南中国海。
车厢是钻石型,密封但凉爽;我们乘坐的水晶缆车,车厢底部透明,是以2寸厚的钢化玻璃打造。一低头就能感受到“大地在我脚下”。▼
昂坪导赏团再昂坪广场集中后,我们乘坐旅游大巴首先前往大澳渔村,再搭小艇出海看中华白海豚。这已是大澳一个常规旅游项目。
香港屯门及大屿山以西的一带水域盐分较少,因此有中华白海豚常年在此栖息。这种稀有动物堪称“香港原居民”,也是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吉祥物。
《手绘香港地》书中,提及了一些叫人揪心的信息:
由于香港基建急速发展、破坏自然生态,白海豚锐减六成;而观光艇搭载游客出海看白海豚,使得白海豚被撞伤的机会增高,这也是白海豚濒危的原因之一。(看后内心颇感不安!)
书中建议游客前往位于北鼓滩背面的小山顶中华白海豚活动海域,自备望远镜观豚。
大屿山天坛大佛是导赏团的最后一个参观点。这尊大佛由块铜片组成,总高度34米,是全球第二高的户外青铜佛像。
要到达大佛的脚底下,要先挑战级台阶。不过这次我们放弃挑战。
据说大佛坐南向北,其实是朝向北京,由面向中国的意思。
在天坛大佛景区上有一个特别路牌显示——
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万里长城--公里;距离英国大笨钟公里,距离非洲好旺角公里!(触角可真够长的!)
香港第六天,原计划徒步大屿山东澳古道。后来我们改变主意,转为尖沙咀博物馆行。
我们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历史馆、科学馆参观过后,原打算到香港太空馆看一场电影。
不过,下午四点多到售票处一打听,只剩下晚上八点多场次有票。想着看完再回到大屿山的酒店实在太晚,只好放弃。
此时,元元在推车上睡着了。我和元爸就在香港文化中心的西餐厅,一人一杯咖啡,打发一个悠闲的下午。
看了《手绘香港地》介绍,才知道,原来香港太空馆和香港文化中心的原址是九广铁路旧尖沙咀火车总站。香港文化中心外型像翅膀又像风帆,年的揭幕仪式还是由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主持的呢。
旧火车总站于年拆卸,遗留在原地只剩这座钟楼,建于年,钟楼高44米,以红砖及花岗岩建成,具爱德华时代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元元睡足了两个小时。此时晚上六点半,文化中心露天广场的中秋彩灯亮了起来,与钟楼交相辉映。▼
我们归程决定不走回头路。欣赏完彩灯,前往尖沙咀天星码头的路上,遇上一部富豪雪糕车。
我立马拉着元元排队,雪糕可是她的最爱!当然,我也很好奇这闻名的富豪雪糕车出品到底有多好吃。
红白蓝车身的富豪雪糕车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据说现在全港只剩14部游走于港九新界等地。其特色之一是以《蓝色多瑙河》为背景音乐,这已成为港人的集体记忆。
不过,我使劲搜索当时买富豪雪糕时的记忆,怎么也不记得是否真的听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不知道是否因为一心只惦记着雪糕的美味,还是当时环境太嘈杂,以至没有听清,或是其他原因......
吃完雪糕,我们搭乘天星小轮从尖沙咀从中环,此时维港华灯闪烁,好不迷人。
天星小轮亦是港人集体记忆,它从年开始接载乘客。年,获美国旅游作家协会评选为“全球十大最精彩渡轮游第一位”。因其“满载风景人情,是世上最低廉的跨文化、跨感官交通工具”、可以“欣赏到香港轮廓,感受到香港人生活方式”。▼
因为阅读过书中介绍,我特意留意了天星小轮上的渡轮椅子,椅背真是可以双向调节,两边摆放,让乘客自行选择座位方向。
书中还说,“顺着船只行驶方向而坐,已是香港人的‘潜规则’”。(此话是何玄机,有地胆来解释一下不?)▼
香港第七天,我们按计划前往铜锣湾,观赏大名鼎鼎的大坑舞火龙第一场游行。这是我们此行最大开眼界的香港本土特色活动。这里必须多用些图文来呈现!
舞火龙是晚上八点半,我们提前了差不多三个小时就到了大坑,亲眼见识到仪式开始前热气腾腾的场面。事实证明:早到,真是明智决定!
大坑火龙仪式的参与者身着不同颜色的T恤,代表着在这场盛大传统活动中不同角色分工,如指挥组、音乐组,龙头组、龙尾组,等等。
负责舞火龙的三百多壮汉队伍,包括老中青三代。整个仪式参与者中也不乏女性(如:敲锣打鼓)和儿童(如:执牌、喊口号)。对我们这样特地赶来观赏火龙的游客,参与者、不论男女老幼,都有一种热情且放松的态度。
在前往莲花宫进行开光仪式前,火龙就摆放在大坑坊众福利会旁的一条巷子里。不少市民和游客都前来自由拍照。
在这里,元元近距离的看到、摸到、闻到火龙身上最重要的材料——珍珠草。还和两位参加舞龙的叔叔,在龙头前来了张合影。小小的她,左、右手都握着龙珠棒,抿着嘴、一脸淡定。我和元爸都很喜欢这张照片。▼
等待火龙从莲花宫出发差不多半个多小时里,元元也没有闲着。她被音乐组小朋友手中的钹和鼓槌吸引了,就混在大坑的小朋友和大人身边,玩了几把。▼
按照指引,观赏大坑火龙的最佳位置是浣纱街。警察早早就在周边街道立起铁马,划出一片片方格区域。带着硕大器材包和梯子的媒体记者和摄影爱好者,最为勤快,早早就在划定观赏区域里,占好头排靓位摆开架势。
此时距离舞火龙还有一个多小时。这一条可能是当时香港城中人流最为密集、气氛最为热烈的街头,有一个用蛇皮袋、折叠桌子简易搭建的小摊子,在卖灯笼!
我凑近摊子一看,欢喜得不得了!摊子上的小灯笼,大多数是纸做的,造型朴拙可爱的很,有兔子、杨桃、金鱼,等等。那做金鱼灯的彩色玻璃纸,我小时候也玩过。
我赶紧唤来元元:快来挑个灯笼吧!妈妈小时候也提过这种灯笼。
元元自己挑了个30港币的兔子灯,“兔子毛”是五颜六色碎碎的纸霄。
守摊子的是两位花甲开外的老妇人。见我们买灯,穿黄衫那位老妇人忙不迭的找出一排电池、剥开塑料纸、塞了两粒进电池槽里......她大概是想让元元早一点看到兔子灯亮灯的美丽吧。
元爸看在眼里,笑着对黄衫老妇人说,“不用着急,慢慢来”。▼
兔子发亮的那一刻,元元的眼睛也闪闪发亮起来。人生第四个中秋节,这个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把会发光的灯笼。
接下来的时间,元元和这个新玩伴玩得不亦乐乎。
她反反复复把手把的开关推上、推下,看着“兔子”忽明忽灭;过一会,把“兔子”放在地上,推着它的小轮子滚动起来;再过一会,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对着“兔子”,比划着,嘴里唱着我没听不清楚词的歌儿来......大人都在翘首等着火龙出现,而元元的眼里,只有这只兔子。▼
站在元元身旁的我,丝毫不敢打扰。而且,因为没有她来纠缠打扰,对我来说,等待真是漫长无聊。
舞火龙即将开始,人群不断朝前涌来。元爸让元元骑在肩头看火龙,元元顺势就让“兔子”骑在元爸头上。
昨晚,和元元一起看《手绘香港地》这一页时,元元立马就说,画上姐姐骑的兔子,“我也有”。
她说,姐姐这个兔子和她的不同,没有那个手把,不能亮;还有,姐姐的是木头做的,可以骑;她那个兔子是纸做的,不能骑......她的“对比报告”真是逗死我了!▼
打算去看大坑火龙前,有人表示这个活动不一定合适带孩子去,因为现场人多、很吵,有一些危险,而且可能会吓到孩子。
但从元元的整体表现来看,她没有特别不安、不适,也没有特别的兴奋。
倒是我,看到火龙在万众瞩目之下、在锣鼓喧天中,舞动起来时,真是感动又感慨。
火龙身上插满上万枝线香,我靠近不到三分钟,就被烟熏得不行、赶紧走开,对于舞龙人来说,除了要近距离的忍受被烟熏,还要经受线香掉下来、被烫到不适感。而且,要让67米长的火龙舞动起来,真的非常非常考验整支队伍的毅力和配合度。我注意到在舞龙人当中还有洋面孔。
舞火龙缘起于驱瘟疫、祈平安。这一节庆诞生地——香港大坑区,百年前是一客家村落,百姓耕种、打石、捕鱼;今时今日,火龙巡游过的大坑街头,已是摩天高楼高耸,草根特色的大排档、冰室与异国风情的酒吧、西餐厅,一样是熙来攘往。传统与现代。就在那时那地,真真让我强烈感受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融合与冲击。
我想,大坑火龙舞动,不只是龙,更是香港人的精神!▼
告别大坑火龙,我们径直前往百米外的维多利亚公园欣赏彩灯会。元元依旧是“兔子”不离身,她把灯把塞进上衣领口里,“兔子”就挂在她胸前发亮。
维园的彩灯会比之前一天在尖沙咀钟楼前看到的规模更大。但元元最感兴趣当属这个少儿组彩灯作品,名为《梦幻城堡》。因为城堡的“墙”,一看就知道是用她喜欢的益力多瓶子做的呀。▼
告别维园,我们搭乘了叮叮车直奔利东街,去瞧一瞧那个悬挂在半空的巨大月亮装置。
香港的“叮叮车”即电车,从年就投入服务,路轨全场29.5公里,每天载着18万人流。香港电车是香港岛北部唯一的路面电车系统,也是现在全球现存的唯一全数采用双层车厢的电车系统。
我们选择坐在电车上层,车窗敞开,夜晚的空气潮湿而闷热,眼前流光溢彩如幻似真。我感到疲惫却兴奋。▼
我原计划,行程最后一天的上午,去看一看铜锣湾的中央图书馆,走一走湾仔的文物径。午饭后离港。
《手绘香港地》提及的湾仔两处活化文物建筑,都是我计划中的参观景点——
建于年的“蓝屋”,曾是学校、武馆、医馆,如今是“香港故事馆”;
香港最古老的骑楼当铺——和昌大押,现在变身为新潮的英式餐厅兼酒吧。
左为蓝屋,右为和昌大押。有朝一日再来拜访你们哈!▼
实际,那天吃了早饭,回到房间,我忍不住瘫在床上、补了个回笼觉;父女俩却比我还精神十足,到酒店泳池玩了个痛快。
湾仔两处古迹距我住的酒店,步行不过十来分钟。但在旅行的最后时刻,我索性丢掉计划,任性的停下来,独自静静的呆在房间里,喝喝水,看看海、看看书;
不慌不忙的,把这一段旅程中的收获,装进了来时的行囊里。这里头,有迪士尼万圣牙刷套装、昂坪明信片、文物探知馆教育游戏册、兔子灯笼........
还有,我在东涌地铁口附近的商务印书馆买的书——《四分之三的香港》。
书中展现的是香港的郊野。作者不是香港地胆,而是台湾作家刘克襄。
该书其实早有简体横排大陆版。从未在香港买过单件物品超过港币的我,想了想,最终以高于大陆版3倍的价钱,买下了一册繁体竖排港版。
这是我送给自己的礼物。我期待,它能带领我、以及我的家人,未来对香港有更广阔、更丰富的探索。
至于去年面世的《手绘香港地》,目前仅有港版。这次呆在书店的时间半小时不到,暂时没有找到。有机会我会入手一册的。
捧着这借来的书,我忽生感慨:
自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自由行,粗粗统计,十余年间,我到香港约有一二十次,或为工作采访、或为搭国际航班而来,更多的是为观光游玩。在七日时限内,体验了如此之多的香港特色,却还是“第一次”。
而这一次,是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到香港旅行。
再一想,其实,每一次到来,总会收获“第一次”。
感谢《手绘香港地》,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跟这城市之间的关系。(完)
本文转载自:安咕
作者:曼竹鱼
曼竹鱼,坐标广州。女儿元元生于年3月。12年报社记者转身全职妈妈。耕耘一方小天地,记录和分享与孩子的旅行、阅读、日常、思考及种种。
1、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京东“联合书店专卖店”购买《手绘香港地》;
2、淘宝口令(可进入联合书店淘宝店“广州嘢”购买《手绘香港地》):
,复制这条信息¥dtW30Utt8w0¥后打开手机淘宝
营业时间:早上10:00-晚上10:00
北京路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gj/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