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或部分引用,请标明原作者“蛋先生姚玮”和文章来源“蛋先生工作室”,否则视为侵权,必追究!(转载者请勿删除该声明)
养殖业利润的大头在哪里?
笔者曾把农业(广义农业:农、林、牧)分为:前端、中端和末端。前端为种业,中端为生产,末端为流通和深加工。个人观点:农业利润的大头集中于前端和末端,在目前体制和市场环境下,中端的种植、养殖风险大,利润低,周期长,不值得投资。
前端种业:种业是整个农业的最顶端,也是利润最丰厚的部分,但无论种植、养殖,种业早已被西方跨国企业所垄断,中国举全国之力,袁隆平教授花了毕生心血,仅仅解决了水稻。在所以农业的前端,普通创业者想都不要想,不是我们玩得起的。
以蛋鸡养殖为例,无论罗曼、海兰均为国外品种,近年来兴起一些国产品种,其基因也来自国外,中国的蛋鸡育种企业都离不开进口。说白了,农业的核心技术被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掌控。
中端生产:指从事种植、养殖的大小企业和普通农户,受制于体制和大环境,风险最大,利润最低,下文将详细论述。
末端流通和深加工: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大小批发商,终端零售商和农产品深加工等,这一领域发展空间大,利润丰厚。
比如蛋鸡养殖业,中国人每天至少消耗10亿枚鸡蛋,庞大的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但在中国鸡蛋产业链,利润的大头被各级蛋商、育种、兽药、设备等瓜分,而真正生产鸡蛋的养殖户,赚着稀饭钱,操着白粉心。
农业领域,最成功的企业都不是农产品生产企业,而在流通和深加工领域。“老干妈”种辣椒吗?“张鸭子”养鸭吗?“棒棒鸡”也没养鸡。“橙王”褚时健是个例,他的管理能力,名人效应和人脉,普通人难以企及。
靠蛋蛋赚钱,只盯着鸡鸡,没搞头
在体制和市场环境下,搞养殖、种植的,不论小农户,还是大企业,都难有发展空间。以蛋鸡养殖为例,只盯着鸡鸡,仅局限于养鸡,发不了财的,理由如下:
1,流通环节异常复杂,养殖户(企业)利润微薄
我国零售业不成熟,大小超市,农贸市场、网络销售、小卖部等林立,终端市场碎片化,使得鸡蛋从养殖户到消费者餐桌必须经过层层转手。
举例,主产区河北馆陶某养殖户的鸡蛋→主销区广东湛江市某县消费者的餐桌,就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旅程,如下图:
同时中国鸡蛋产业布局极不合理,产区和销区严重分离,“北蛋南运”长期存在。此外,政策摇摆不定,前些年鼓励生产,这些年又去产能;前些年鼓励两湖地区发展,这些年又战略转移至东北、西南。朝令夕改,总试图用规划代替市场规律,尽干些屁股决定脑袋的事。这些都极大的增加了鸡蛋的流通成本。
流通环节过于复杂,不但增加生产企业负担,还导致蛋价暴涨暴跌,增加经营风险。在可预见的将来,上述矛盾难以解决,所以养殖户(企业)将长期面对利润低,风险大的困境,赚钱靠运气,饱一年,饿两年。
2,受制于土地制度,农户无法扩大,企业无法安心
中国土地法律上都是国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户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客观的说,这一土地制度有其进步意义,保证了耕者有其田,在改革开放前期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制度越来越成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阻碍。
以规模化养殖企业为例:没有土地产权,土地和土地上的固定资产就不能用作抵押贷款,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非常高,常常沦为银行和民间借贷的打工者。一旦被银行抽贷,企业马上死翘翘。
没有土地产权,固定资产贬值的速度非常快,投资回报率极低。以目前价格,投资一万只鸡蛋鸡的养殖场,保守也得80-万。花万在农村建鸡场和在城市买房子,前者是含辛茹苦,天天贬值,后者是躺着赚钱,天天升值。农村固定资产贬值过快,日子久了,每个企业都扛不住。以农民为主体的散户,虽然拥有土地,但无法扩大,一旦扩大同样面临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困境。
养殖业投资大,周期长,而土地却临时租用,这一根本矛盾无法解决,所有规模化养殖、种植企业最终都是死路一条。要想走出死胡同,唯有千方百计接近权力,搞关系,套补贴,一旦失去政府的输血,没几个能活下去。
很多养殖企业账面上天天赚钱,可到头来只剩一堆废砖烂瓦,老婆儿女跟着受穷。这些道理每个养殖老板心知肚明,只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唯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死马当活马医。
鸡蛋的流通和深加工,前景广阔
1,鸡蛋流通领域
从资本角度分析,钱流动得越快,风险越低,利润积累越快;钱老在一个地方动不了,风险就大了。在鸡蛋领域,蛋商未必比养殖户利润率高,但风险更低,更容易积攒真金白银。蛋商本质上是经营蛋,周期短,随时可以变现,而养殖户(企业)本质上是经营鸡,周期长,变现慢。
蛋鸡究竟是使用白光好还是暖光好?笔者不是说蛋商一定比养殖户有前途,而是指鸡蛋流通领域更有发展前景。在当前终端市场碎片化,流通渠道复杂化的大背景下,鸡蛋流通亟待整合,有“危”就有“机”,谁能缩小流通环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这两年美菜网鸡蛋销量日益增长,且逐步向全国布局,其利润就来自“快”和“短”,比传统流通渠道更快,更短。美团快驴部也开始涉足鸡蛋,虽然每月只有几百万销量,但增长速度非常快,跟美菜网的思路和模式基本一致。
个人观点:传统蛋商要乘早改变经营思路,向下游接近终端,向上游靠拢养殖户,等市场整合完成,刀架到脖子上,为时已晚。想投资蛋鸡养殖的创业者,与其养鸡,不如投资鸡蛋流通,轻资产,风险低,变现快。而养殖户(企业)与其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如花钱经营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利润率。
北蛋南运
我们国家鸡蛋生产地和消费地的不完全重合也对鸡蛋的流通提出了一个难题。鸡蛋国内贸易主要是从华北、东北等生产区,流向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形成了鸡蛋行业的“北蛋南运”。
虽然鸡蛋与蔬菜一样在运输中享受了绿色通道待遇,免收高速通行费用,但是整个流通环节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利润空间,而且长距离的运输会带来蛋品的损耗,也会影响鸡蛋的新鲜度。
如果能缩短鸡蛋的流通环节,不仅会提升鸡蛋的新鲜度和品质,也可以剔除经销商的利润,增加鸡蛋的毛利。
2,鸡蛋深加工
目前中国人均鸡蛋消费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增长空间极其有限,所以养鸡的只有内部厮杀,熬死部分同行,整体存栏量下降了,才可能盈利。这注定了养鸡只能赌运气,靠天吃饭,但鸡蛋深加工却前景广阔。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鸡蛋加工率不足5%(主要集中于松花蛋、腌蛋等),而日本为50%,美国为32%。日本有1,多个鸡蛋品牌,制成品有液蛋、冻蛋、蛋粉、加糖鸡蛋、浓缩鸡蛋、加酶鸡蛋、抗体鸡蛋等。美国的衣阿华州全美鸡蛋产量第一,每年生产亿枚鸡蛋,约43%的进行深加工,相比裸蛋,附加值更高,利润丰厚得多。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未来几年,中国鸡蛋的深加工比例会快速提高。据世界蛋品协会预测,年中国鸡蛋深加工率将达30%!然而,这一巨大商机,行内却缺乏该有的敏感。行内更多的是一些“’雄心勃勃”的养殖扩张计划(如下图),缺乏创新的勇气,这不得不说是行业的短视!
现成的大蛋糕无人问津,吃剩的渣渣抢得你死我活。在一个日趋饱和的领域拼命扩张,是赌运气?还是跟散户血拼到底?或是套政府资金?我宁可相信是后者,大佬们不会如此短视。
对于鸡蛋深加工,小散户同样可以尝试。笔者有一个主产区的朋友,养鸡10多年,因为环保禁养,改行卖鸡蛋煎饼和新鲜小蛋糕,却因祸得福。
去年与这位朋友聊天,他感叹道“以前养一万只鸡,两口子起早贪黑,每天鸡蛋换饲料,熬到淘汰老鸡了,又要准备下批鸡,钱始终在鸡身上,行情不好时还得四处借钱。现在也是起早贪黑,但投资小,回收快,每天除各种开支,还有两三百元利润,就算不干了,门面可以转让,不操心。”
3、鸡蛋市场的未来
对蛋品市场的未来发展,投资人的态度比较乐观。蛋品行业规模大,增长迅猛,是目前大农业领域少数几个仍存在整合机会的行业,规模化后能提升整体毛利率。
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鸡蛋的品质和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价格对鸡蛋产品的影响程度也在逐步降低,安全蛋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但是我国鸡蛋市场上的知名品牌非常少,消费者对鸡蛋品牌的记忆度普遍不高。这时候,如果鸡蛋企业能精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抢先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可能成为区域乃至全国鸡蛋市场的强势品牌。
供应链整合也是目前产业链上最核心的整合方向。蛋品农资经销及蛋品经销的环节是目前产业链中集中度较低、竞争也不激烈的环节。如果能越过经销环节,不仅可以做到全流程把控鸡蛋的品质,还可以缩短流转周期,增加鸡蛋的毛利。
对标国外的鸡蛋深加工程度来看,美国的鸡蛋加工比例约为30%,日本比例最大,约为50%,虽然我国目前鸡蛋的加工转换程度依然比较低,但是随着人均鸡蛋消费量天花板的逼近,未来鸡蛋行业必将往鸡蛋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市场潜力也会进一步放大。
鸡蛋这一品类已经成为生活的刚需,但是未来能否像肉类和乳制品一样跑出行业巨头,整个资本市场都在瞩目以待。
结束语
总之,搞种植的,天天扛锄头不行;搞养殖的,天天守着猪圈,鸡笼不行;搞蛋蛋的,老盯着鸡鸡发不了财,必须转变思路,农产品的利润大头在流通和深加工领域。
以上为蛋先生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和参考,不能作为投资依据,如因此产生亏损,概不负责。
(完)蛋先生年1月1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