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地胆 > 苦地胆来源 > 正文 > 正文

仲景先生治疸八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18 11:51:25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将本病独立专篇,计22条(本文所引条文的序数及内容,均出自年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金质要略讲义》),主治方合面有九(附方除外),分谷、酒、女劳三疸,因证脉治,理法方药,靡不赅备尽管历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不断有所发展和提高,但是,迄今为止对黄疸的治法,基本上未脱离《金匮》之窠臼,其常用方剂均是金匮方,或由金匮方所衍化而来。我们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不揣谫陋,根据《金匮·黄疸篇》,旁证《伤寒论》等,整理出“《金匮》治疸八法”,聊供临床参考,并望同道指正。

1.清热解毒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热重于湿的黄疸。原文第13条说:“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谷疸是食入水谷不化精微,反成浊邪,化生湿热,侵入血分而致全身发黄。据方论证,应是阳黄,其黄必鲜明如桔子色,并伴有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茵陈蒿汤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方中茵陈为主药,大黄与茵陈、栀子相伍,意在清热解毒而非攻下。《伤寒论》第条说,“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亦是说治热重于湿的黄疸要用清热解毒兼以利湿的方子。就临床所见,热盛易成毒,因而在清热的同时,适当加些焦栀子、蒲公英、连翘等解毒之品,可使执毒清泄,小便通利,黄疸自消。王肯堂《证治准绳》用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治阳黄,也体现出这一点。

2.攻下实热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热结成实的黄疸。原文第8条说:“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第19条又说:“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这里的肚热、腹满,均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而引起,自汗亦是里热炽盛,蒸逼津液外泄而然,非属表虚,故日“表和里实”。此时,若不下实热之积而徒清其热,则系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必须用大黄硝石汤釜底抽薪,以攻下实热之积。方中大黄、硝石去肠道陈莝及瘀热;黄柏、栀子苦寒清热,合用有攻下实热退黄的作用。明赵以德称大黄硝石汤为“下黄疸之重剂”。再如原文中用栀子大黄汤治疗热结成实,见心中懊侬或热痛的酒黄疸,同属攻下,但势较大黄硝石汤为缓。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栀子、大黄都有利胆的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攻下实热退黄是通过疏利胆道来达到的。攻下实热用之得当,则热泄疸退,效如桴鼓。但攻下毕竟是克伐之法,不可贸然投试,即使用之,亦应中病即止。仲师告诚有二,一是非实热者不可下,如谷疸出现腹满,若属虚寒的不可下,下之非但腹满不减,相反会损伤阳气。二是病位偏上者不可下,如原文第5条指出,“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说明脉浮病位偏上的,不可逆其势误下;只有当病位于下,脉沉者,方可因势利导,攻而下之。

3.利水消瘀法

本法包括利水渗湿和消瘀润燥两法,二者皆属于消法。

1、利水渗湿:

主要适用于湿重于热的黄疸。原文第18条说:“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不言酒疸、谷疸,而概言黄疸,所指盖广。黄痘多因湿邪为患、湿热相结而成。既是湿邪为患,必有小便不利;若小便自利则湿有出路,自无发黄之虑。正如《伤寒论》条所说:“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所以利水渗湿是黄疸的正治法,或者说是主要治法。茵陈五苓散由茵陈蒿与五苓散所组成(热象明显的可减桂枝,即茵陈四苓散),全方有清结热、利水湿、退黄疸之功,故为治疗湿热相结、湿重于热的黄疸的主方。

2、消瘀润燥:

?消瘀主要用治“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的女劳疸挟有瘀血证,方用硝石矾石散。硝石即朴硝,能行血消积;矾石即绿矾,《本草纲目》谓能燥湿化涎,利小便,合用能消瘀逐湿。有人提出女劳疸属于虚证,不可用硝石矾石散。我们认为《金医·黄疸篇》的硝石矾石散不是针对女劳疸,而是对女劳疸挟瘀时所要取治标的一种方法。但是,硝石矾石散治某些黄疸的确是有效的。一位老中医用该方治疗阻塞性黄疸(除恶性肿瘤引起之外),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此外,《金匮·黄疸篇》对胃肠燥热引起的发黄,提出一张猪膏发煎。从药性而论,猪膏润燥,乱发消瘀,证当血瘀而燥,因而有人认为,该黄是胃肠燥结血不外荣引起的萎黄,不属黄疸。鉴于猪膏发煎炮制困难,临床现已基本上不采用,但是古代确有用该方治黄疸的。《外台秘要》、《肘后方》、《圣惠方》均有载述。张仲华《爱庐医案》中也载有用猪膏发煎合熟地、杜仲等补肾之品,治肌肤舌质尽黑,手指映日俱黯的女劳黑疸证的病例,疗效较好。

4.调和肝脾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土壅木郁的黄疸。原文第21条说:“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的条达有助于脾胃的升降运化。若肝失蔬泄,木乘脾土,横逆犯胃,就会出现腹痛欲呕。这种症状既可在黄疸期中出现,也可在黄疸后期见到。柴胡汤究竟是大,还是属小?历代多有争议。我们认为不必纠缠于大小,关键应该据证而论。若仅见发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是病在少阳,应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若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兼见心下满痛、郁郁微烦、便秘的是挟有胃实证,应选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通里实。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促进脾胃运化,不仅能止痛除呕,同时亦有助于黄疸消退。临床上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所引起的黄疸,常用大柴胡汤获得较好的效果。此外,对黄疸无论是阳黄还是阴黄,加入疏肝理气的逍遥散、四逆散,都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5.温阳退疸法

本法常用于寒湿黄疸,也就是后世所谓黄疸色泽灰暗,伴肢冷畏寒,大便溏泄,脉象沉迟,舌苔白腻的阴黄证。《金匮》已认识到这种黄疸的性质。如原文第10条描叙其症状说:“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对于谷疸寒化证,亦指出其脉为迟,并反复强调不可误下,言外之意应当温化。《伤寒论》第条亦说:“于寒湿中求之”。虽然,仲师没有明确提出温阳退疸的方剂,其实后世许多治阴黄的方剂,就是从张仲景方衍化而来的。如《卫生宝鉴》的茵陈附子干姜汤,《张氏医通》的茵陈四逆汤,就是菌陈蒿汤与四逆汤化裁而成的。

6.补脾健中法

本法多用于久而不愈属虚证的黄疸。原文第22条说:“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多数医家认为,本条是中虚失运,生化乏力,血不外荣而产生的萎黄证,非属湿热黄疸。如尤在泾说:“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诚然,黄是可用小建中汤治疗的。但是黄疸的确亦可见到用小建中汤的证候。《中医杂志》年第7期就报道了用黄芪建中汤加党参、当归、禹余粮,治愈溶血性黄疸的病例。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也曾提出:“疸久不愈则补脾”。何任老师医案中,也有用五味异功散为主,培土健脾,治愈长期黄疸不退的病例。可见用补法治黄疸,古代有案可稽,今人有例可证。

7.和卫达邪法

本法适用于黄疸有表证者。原文第16条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利小便退黄乃是治黄疸之主法,假使脉浮则邪在肌表,又应因势利导,以汗解之。既然要用汗法,必应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据方测证,乃属表虚,故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鼓动卫阳,祛散表邪,达到治疸的目的。由于人的腠理有疏密,感受病邪有轻重,因而证候就有表虚、表实之异。篇后所附《千金》麻黄醇酒汤,以及《伤寒论》治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发黄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均属表实无汗之例,故用麻黄开发腠理,发汗祛邪。表证发黄有虚实不同,用药就有麻桂之分,临证不可不辨。

8.因势探吐法

本法适用于黄疸病邪在膈上,自欲作吐之证,原文第5条说:“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第6条又说:“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前者脉浮说明病位在上,后者乃是自欲作吐,因面都可宗“其高者,因而越之”,顺其病势采用吐法,排除浊邪。关于吐法方剂,正文未见,我们认为可采用附方瓜蒂散。虽然现在用吐法治黄疸已很少见,但除胃中浊邪,有助于恢复人体的正气,从这一角度上讲尚有可取之处。当然病位在下,病势向里,不当吐而吐,势必会耗伤胃气,因而运用吐法应十分慎重。

结语

综上所述,《金匮》治疗黄疸诸法,既互相联系,又有主次之分。利温乃是其主法不仅可与清热剂同用,而且又可与温热药合参,用之最广。清、下二法针对阳黄,温补则用治虚实相兼之阴黄,和法常附在上述数法之中,发汗用于黄疸有表证者,消瘀为气血郁滞而设,吐法仅因势利导而非治黄疸之本。清·尤在泾对这些治法的具体运用作了如下概括:“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温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我们认为,这个概括是符合《金匮》关于治黄疸的基本精神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dana.com/kddly/8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苦地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